<p class="ql-block">庐山和一般传统的名山”有着本质区别——它从不是一座孤立的山,而是一套“活”的、立体的风景体系。</p><p class="ql-block"> 山上不只有奇石险峰,还坐落着住有2万多人的牯岭镇,镇里的街巷、建筑和居民生活,让山水间多了烟火气;山身腹地更散落着无数经典景点,每一处都能对应上诗文里的意境。而到了山下的庐山市,围绕着庐山形成的周边景致又与之呼应,把自然山水、人文底蕴和生活气息彻底揉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如此,它不像其他山只靠“一座峰、一块石”吸引人,而是像一本摊开的、“活着”的语文课本——既能看山水之美,又能品街巷人情,还能寻诗文典故,这才是它“综合”的核心,也是和普通名山最不一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庐山云雾茶山</p> <p class="ql-block">乘缆车下山</p> <p class="ql-block">庐山缆车下站非常人性化,设了许多可以免费存放行李箱的柜子,刷脸即可。我们把行李存在缆车下站。打车去离缆车下站几公里的东林寺。</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也是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p><p class="ql-block"> 东林寺位于庐山北麓,于东晋太元九年(384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法师兴建。唐宋元明时期,念佛一法渐成体系独步成宗,慧远法师被尊奉为莲宗第一祖,庐山东林寺成为莲宗第一祖庭。</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多位名流高士与东林寺结缘,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谢灵运、陶渊明等。寺内馆藏文物甚多,包括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等。</p><p class="ql-block">东林寺至今保留着“零商业化”的纯粹,免费开放、免费香火、免费斋饭、免费经书,连求签解签都不收分文。同时,寺内提供免费住宿,大多数是十二人间,房间内有中央空调,每个床位都有独立的小风扇和USB充电口。</p> <p class="ql-block">佛教寺庙常见的“净手池”,核心用途是供信众、游客在进入佛殿礼佛前净手、净口,通过简单的清洁仪式表达对佛法的恭敬,是佛教礼仪文化的具象化体现。</p><p class="ql-block">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历史底蕴深厚。这处净水池依托庐山的自然环境而建,既符合寺庙“清净庄严”的整体氛围,也通过“水”的意象呼应佛教“洗除杂念、清净身心”的核心寓意,成为连接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的细节节点。</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之一,供奉着佛教的核心造像(如释迦牟尼佛等),是僧众和信众进行佛事活动、修行礼拜的重要场所。图中建筑位于寺院中心位置,建筑规制庄重,体现了佛教寺院建筑的威严与神圣,周围的荷花池景观则为庄严的宗教场所增添了一份宁静雅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的转佛楼,是寺内用于佛教修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楼前的铜塔造型独特,与建筑相得益彰,体现了东林寺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藏经楼是寺内的重要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精美,装饰华丽,体现了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藏经楼主要用于收藏佛教经典典籍,是佛教文化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佛教历史、教义以及中国古代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庐山东林寺净土苑的莲池海会景观区域,核心是莲花造型的建筑,前方刻有“南无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 “南无阿弥陀佛”是净土宗核心佛号,代表对阿弥陀佛的归敬与祈愿;莲花造型象征“净土”,寓意众生可在此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莲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景观价值:它是东林寺净土苑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将佛教文化与园林艺术结合,既供信众修行观想,也向游客展现了净土宗“莲花化生”的信仰意境</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的青莲塔是宗教圣物载体:青莲塔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法身塔,供奉有佛舍利。佛舍利是佛教的圣物,见佛舍利如见佛,它是佛教信仰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信徒对佛陀的敬仰与追思。</p><p class="ql-block">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汉传佛教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价值,是佛教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典型体现,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佛家认为以诚敬心右绕宝塔三匝,便可获灭罪增福开智之法益。许多信众会在此绕塔念佛,寄托修行的愿力,同时也将其视为祈福的重要场所,期望通过绕塔等行为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福报的增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见证:它见证了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祖庭的悠久历史,也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是研究东林寺历史乃至中国佛教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吃斋饭,在庐山东林寺用斋,是一场洗涤身心的素净体验。偌大的斋堂敞亮明净,自助形式的斋饭盛满了纯粹的善意——各色素菜清新鲜美,种类丰富却无半分油腻,每一口都是食材本味与佛门清净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用餐从不是单向的索取,许多人会自发留下义务刷碗,在水声与瓷碗的碰撞中,体会“付出即修行”的深意。无需香火钱的寺院,却用一顿免费斋饭,让往来者在一粥一饭间,读懂了何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佛门真意,也在互助的点滴里,触摸到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西林寺是佛教寺庙,是一座以比丘尼修行为主的寺院,即通常所说的“姑子庙”。</p><p class="ql-block"> 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北麓北香炉峰下,距离东林寺约500米 。它始建于东晋太和二年(367年),由江州刺史陶范为恭请高僧慧永大师而建,是庐山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素有“庐山北山第一寺”之称 。</p><p class="ql-block"> 西林寺在历史上曾多次兴衰,唐代时与东林寺、大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名寺”,宋太宗曾赐名“太平兴国干明寺”。但元代时被兵火焚毁,明代虽经重建又再度被毁 。1989年,来自台湾的觉海法师发愿重建西林寺,历时七年有余,总建筑面积达九千平方米,使其重现昔日风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林寺内的千佛塔是其标志性建筑,唐开元年间由唐玄宗敕建,北宋庆历元年改建为七层六面楼阁式砖塔,1998年全面修复后,塔内外共供奉佛像1008尊。此外,寺内还藏有《十八罗汉图》《五百罗汉图》《大藏经》等文物 。</p> <p class="ql-block">这是庐山西林寺的《碑文字体书写者:由觉海法师题写。觉海法师参与了西林寺的重建,此碑是对苏轼原诗的复刻与传承,既展现了苏轼诗词的哲理韵味,也体现了西林寺的历史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从东林钟声到西林禅意,走这一遭,像把心里的杂尘轻轻拂掉,回来才懂,原来心能这么静——没有烦扰,只剩最本真的踏实。</p><p class="ql-block">从东林寺西林寺回来以后取了行李,乘试运营的免费环山观光车去白鹿镇秀峰村民宿,就在景区门口。</p> <p class="ql-block">这幅《望庐山瀑布》的书写者是蜀石。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邓石如,清代嘉庆年间人,书法篆刻领域成就极高,其篆书独具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清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该作品呈现于庐山秀峰景区的一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壁上,字体风格大气洒脱,与李白诗歌的豪放气势相得益彰,成为景区内展现诗词与书法艺术融合的文化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秀峰村民房壁画极具文艺感,多以李白咏庐山瀑布的诗句、山水意境为主题,配上当地人文元素,让整个村子处处透着与秀峰文化呼应的雅致气息,行走其间像逛着露天的“诗画小馆”。</p> <p class="ql-block">幼儿园车循环接送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秀峰村日落</p> <p class="ql-block">夜景</p> <p class="ql-block">秀峰景区,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的美称,景区内包括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等诸多山峰,千姿百态,玲珑秀丽。瀑布景观尤为著名,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所描绘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为此处的“开光瀑布”,其如匹练悬空,倾泻于鹤鸣、行龟峰之间;还有“马尾水”,悬于双剑、文殊二峰之间,瀑水被二崖紧束喷洒,如骥尾摇风。秀峰为庐山五大丛林之首,秀峰寺原名开先寺,南唐中主李璟曾在此筑台读书,后敕令建寺,康熙皇帝手书“秀峰寺”匾额赐予方丈,遂更名。景区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多达144幅,有唐大和年间的铁线观音像、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黄庭坚的“七佛偈聪明泉”等,是中国古代书法家的露天展览。此外,漱玉亭被苏东坡称为“匡庐二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秀峰景区内的“第一山”门坊。门坊为古朴的砖石结构,上方匾额书有“第一山”三个大字,相传为宋代米芾所题,两侧配有楹联“七宝庄严佛净土,十分光明僧伽蓝”,门前立有石狮子,整体透着浓厚的历史与宗教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第一山”是秀峰摩崖石刻的代表之一,体现了古人对秀峰风光与文化底蕴的高度赞誉,也为景区增添了书法艺术与人文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李景读书台五代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读书史迹 。</p><p class="ql-block">公元931年,李璟15岁时,南唐烈祖李昇本欲送其到庐山白鹿洞读书,李璟却相中了五老峰下的一处农舍,认为此地“仙灵咸栖”,便出资一万两银子买下,依山筑起读书台,在此经年攻读。公元943年李璟即位后,将书堂旧址扩建为寺院,赐名“开先寺”,取开国先兆之意。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至此,手书“秀峰寺”匾,开先寺遂改名为秀峰寺,读书台则称“中主读书台”。</p><p class="ql-block">读书台当年规模较大,如今仅存遗址,遗址上有一排紫石雕花栏杆,经专家考证为南唐遗物,是秀峰保存的最古老的古迹。</p><p class="ql-block">读书台好高了,费了好大劲爬上去。</p> <p class="ql-block">李璟年少时在秀峰筑台读书,常饮此泉之水,后他继位为南唐中主,因对这处泉水和读书地的留恋,下诏在书台旧址建寺(即后来的开先寺,后更名秀峰寺)。传说因李璟饮此泉水后才思敏捷、成就帝业,“聪明泉”之名便流传开来,寄托着人们对聪慧才思的美好期许,也成为秀峰人文景观中与历史名人深度绑定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接了点聪明泉水给我家宝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秀峰景区内蒋经国曾经的居所,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细节处的彩绘和结构设计体现出当时的建筑特色。蒋经国在此居住期间,留下了不少历史印记,这处旧居也成为研究民国历史和蒋氏家族相关历史的一处实物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秀峰的龙潭形成是水流和地壳运动的综合作用结果。庐山以石英砂岩为主,但秀峰龙潭所在区域是火成岩中的花岗岩,在地壳上升、流水侵蚀等作用下,形成了深谷和光滑的岩石,水流汇聚于此,形成了龙潭。</p><p class="ql-block">其水源主要来自大汉阳峰的涌泉,这些泉水汇聚成奔流之势,向东涌入秀峰二瀑,即瀑布水与马尾水,两瀑合流于青玉峡后,聚势冲注于龙潭。</p><p class="ql-block">传说一条孽龙常在此栖居祸害百姓,在庐山修炼的吕洞宾用双剑镇住并收服了孽龙,双剑留在秀峰化作双剑峰,龙潭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龙潭周边布满了摩岩石刻,如宋代南康军守李亦所书的高丈余的“龙”字,是秀峰石刻中最大的一个字,还有米芾所书的“青玉峡”“第一山”等。</p> <p class="ql-block">大汉阳峰的涌泉形成瀑布水与马尾水,合流于青玉峡后注入“龙潭”,潭水从滑如玉的石隙中溢出,有人悟得此景如“漱玉”,于是在龙潭旁建亭,以彰其义。</p><p class="ql-block">据《庐山志》记载,该亭为宋僧若遇所建,原是石木结构六角飞檐,现今的漱玉亭是在旧址上复建,保留了六角飞檐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游秀峰时,写下《开先漱玉亭》一诗,赞誉漱玉亭为“匡庐二绝”之一。此外,漱玉亭周围有近百帧古人石刻,其中以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第一山”和“青玉峡”六字最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在龙潭巧遇一只白鹭。它身姿优雅,一身洁白的羽毛在龙潭的山水间格外醒目。彼时它立于岩石之上,似乎正悠然欣赏着龙潭的潺潺流水与清幽景致。白鹭常栖息于湿地、溪流等水域附近,以鱼虾等为食,在龙潭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也说明这里生态良好,为它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和觅食场所,给龙潭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咱正高级编辑朗诵《望庐山瀑布》,开头特正式:“《望庐山瀑布》,唐朝李白!” 结果刚报完名,第一句直接想不起来了——跟咱出门忘带钥匙、站门口愣神一个样,瞬间就从专业范儿垮成日常懵了。</p> <p class="ql-block">乘缆车上山遥看庐山瀑布</p> <p class="ql-block">黄岩瀑布</p> <p class="ql-block">马尾瀑布</p> <p class="ql-block">这趟庐山瀑布行,坐缆车时遥看和在观景台近观的瀑布,跟李白诗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劲儿比,它倒像是“飞流直下三尺几”,主打一个枯水期的“含蓄美”。心想诗仙当年怕不是赶上了瀑布的“巅峰营业期”,要么就是他自带“视觉特效滤镜”,不然咋能写出那么霸气的诗,把咱这现实版的瀑布衬得跟“缩水版”似的,这差距,跟咱想象中“轰轰烈烈”的瀑布梦,那是“飞流直下”式的破碎啊!也是我们平常人和诗仙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秀峰的瀑布由东西两瀑组成,水源自大汉阳峰,向东奔流形成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 西瀑(黄岩瀑):垂直落差45米,枯水期呈涓涓细流,如一线垂落;丰水期(尤其是暴雨后)水流奔腾,似玉龙天降,阳光下水雾泛银,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东瀑(马尾瀑):落差32米,因两崖窄隘迫束,水流散开形似马尾。</p><p class="ql-block">两瀑最终合流于青玉峡龙潭,形成“同源异流,合流入潭”的独特水系景观,这也是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实景原型。</p> <p class="ql-block">庐山秀峰景区的文殊塔。位于庐山南麓秀峰的山顶,是一座七层石塔,塔内供有文殊观音坐像。此塔始建于北宋,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重建,不仅是秀峰的标志性建筑,还是观赏秀峰瀑布、鄱阳湖景色的绝佳观景地。</p> <p class="ql-block">巧遇国际自行车越野赛。本来计划去秀峰景区看庐山瀑布。早上到秀峰景区,因缆车保养无法登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恰逢庐山国际自行车大赛戒严</span>9点戒严,我们马上打车转去庐山市,想玩落星墩、西宁古街、周瑜点将台和爱莲池。赶到时,只隔一条马路,落星墩过不去。只能先逛了西宁古街,点将台等等。之后回到落星墩附近,意外等到了国际自行车比赛队伍经过——从没见过这项赛事,看着特别新鲜,反倒得到意外收获。等解封后,我们就过马路去落星墩游玩了。</p><p class="ql-block">2025第十三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的庐山站比赛,于9月15日举行 。</p><p class="ql-block"> 该赛事由国际自行车联盟授权,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所有赛段均为国际自行车联盟亚洲巡回赛(UCI 2.2级) 。比赛吸引了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职业队、洲际队和国家队等22支队伍、约220名选手参赛 。</p><p class="ql-block"> 庐山站比赛距离为88.6公里,从庐山市营地公园出发,终至庐山景区北门牌坊,经过近2个半小时的激烈角逐,德国助力车队的奥利弗·马特海斯拿下本赛段冠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落星墩是鄱阳湖中的一座小石岛,因“星子坠湖”的传说得名,核心景观为岛上的落星寺、石塔等古迹。其最特别之处在于“水落则出、水涨则没”:枯水期(10月-次年4月)时,它完全露出湖面,可步行抵达;丰水期(5月-9月)时,仅顶部建筑露出,宛如浮在水中,是鄱阳湖标志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之前总在视频刷到鄱阳湖的落星墩——枯水期时露出全貌、丰水期被湖水淹没,觉得格外特别。这次行程在含鄱口遥望鄱阳湖,很想下山之后近距离看看鄱阳湖,但是我们的行程中九江、南昌,两地都离鄱阳湖不近,都打算放弃去了。这次住在秀峰村,从房东那得知这里离鄱阳湖的落星墩才几公里,特别兴奋,立刻安排前往了。</p><p class="ql-block">到了现场才发现,今年落星墩枯水期提前,虽露出了全貌,连接它的桥也显现出来,但桥面还有浅浅一层水,我们这个年纪不敢贸然通过,只能远远遥望。好在前方草已长出,还有飞鸟掠过,虽有没能近观的小遗憾,但能亲眼见到(本应10月才露出来的)落星墩,现场感受远超预期,依然特别兴奋。</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的落星墩</p> <p class="ql-block">枯水期落星墩</p> <p class="ql-block">丰水期落星墩</p> <p class="ql-block">老啦,好多年轻人都脱鞋过河了,水非常浅,我们现在不敢了</p> <p class="ql-block">前身为2007年成立的星子县博物馆,2008年更名为庐山市博物馆并对外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99.5平方米,展厅面积1049.5平方米,库房面积3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截止2021年,现有馆藏文物1500多件(套),珍贵文物72件(套)。其中,《邵尧夫先生诗全集》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海内外孤本古籍,明代青铜鼎、宋代青白瓷等也是馆藏精品。</p><p class="ql-block">展览:有《历史源流》《人文古迹》《珍藏文物》等7个基本陈列,展馆分为州县历史、人文圣山、近代风云等七个展区,展出历代文物展品300多件(套)、图片300余张。</p><p class="ql-block">庐山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在庐山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 他在庐山创作了《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下了《庐山草堂记》,还留下了“花径”手书石刻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后人立此塑像,是为了纪念他在庐山的文学创作与生活足迹,传承他的文化遗产,也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他与庐山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西宁古街位于庐山市南康镇紫阳南路中部,是一条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街 。西宁街自明清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50年代至80年代,这里汇聚了七八十家商铺,是当时最活跃的百货交易市场,后因岁月变迁逐渐破败,2023年庐山市启动修复提升工程,2024年基本完工。</p><p class="ql-block">街道主要由晚清风格2层砖木结构楼房组成,路面铺有独特的“横砌法”麻条石,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麻石街”。现存23栋建筑仍然保留着历史原貌,青墙青瓦、栗色的木质门窗,院落很深,具有浓厚的赣北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西宁街是庐山市发展的见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2020年7月14日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这里还是《南昌起义》等多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并且时常举办西河戏展演等民俗活动,成为庐山市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江西九江庐山市周瑜点将台 :位于庐山市紫阳路,北倚庐山,南邻鄱阳湖。始建于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明朝天顺年间重建。台基长30米、宽16米、高7米,台上建筑为砖木结构,楼面面积200多平方米,分正厅和左右厢房,画栋雕梁,气势宏伟。它是庐山景区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建筑之一,也是周瑜点将台爱莲池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与周敦颐写下《爱莲说》的爱莲池相邻,共同展示三国历史文化和中国理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爱莲说》</p><p class="ql-block">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p><p class="ql-block">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p><p class="ql-block">雍正书写爱莲说</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与一般书院不同,它是由多个院落组合而成的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大山深处,周边环境极为清幽 。</p><p class="ql-block"> 书院四周青山环抱,峰峦叠翠,山上树木葱茏,四季景色各异,或嫩绿初绽,或翠绿欲滴,或金黄灿烂,或银装素裹。贯道溪一水中流,潺潺清泉顺着山势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书院建筑依山就势,五进院落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与延宾馆一字排开,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正如胡俨在《重建书院记》中所说,这里“山川环合,林谷幽邃,远人事而绝尘氛,足以怡情适兴,养性读书”。</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相关名人名言</p><p class="ql-block">朱熹相关名言</p><p class="ql-block">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p><p class="ql-block">读书百遍,其义自现</p><p class="ql-block">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p><p class="ql-block">学规核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物之要)</p><p class="ql-block"> 陆九渊名言</p><p class="ql-block">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p><p class="ql-block"> 程颐名言</p><p class="ql-block"> 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p><p class="ql-block"> 周敦颐名言</p><p class="ql-block"> 李名逐利千绳缚,反水登山万事休</p><p class="ql-block"> 王贞白名言</p><p class="ql-block">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p><p class="ql-block">这些名言从为学方法、修身处世、时间价值等维度,集中展现了白鹿洞书院作为“海内第一书院”的文化底蕴,是宋明理学与古代教育智慧的生动载体。</p> <p class="ql-block">先贤书院: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个院落,为前后两进。主要用于纪念和祭祀朱熹等先贤,院内有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建筑。朱子祠是其主要建筑,祠内正中立有朱熹自画像石刻,还陈列有朱熹的生平事迹,左有《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p> <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订立此教条,作为书院的教育纲领。</p><p class="ql-block">涵盖了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等伦理规范)、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等治学步骤)、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等修养准则)、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等处事原则)、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待人之道)。</p><p class="ql-block"> 它是宋明理学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后世书院教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影响深远,规范了读书人的伦理、治学与处世标准。</p> <p class="ql-block">这是白鹿洞书院内的丹桂亭,位于书院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亭内石碑刻有“紫阳手植丹桂”,“紫阳”即朱熹,表明此亭是为纪念朱熹当年亲手栽种的丹桂而建,石碑为光绪四年九月重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牌坊是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6年),为六柱五间花岗石牌楼式建筑,象征孔子为天上文星下凡,寓意此处文星璀璨、人才辈出。为礼圣殿:位于先贤书院东侧,是供奉正学老祖孔子的地方,整体庄重威严。殿前花圃内遍植柏、梅、桂等花木,殿内正中挂有吴道子摹绘的孔子行教像,上悬康熙帝御书的“万世师表”匾额,后壁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内的状元桥(又称“泮桥”),是书院礼制建筑的重要部分,架于泮池之上,因承载着“金榜题名”的美好寓意,衍生出“走状元桥、得学业顺遂”的民间说法,“走一走能上清华北大”正是这种祈愿的生动化表达。</p><p class="ql-block"> 桥身小巧雅致,为石构平桥,与泮池的碧水、周围的古建相映,既保留着书院“尊师重道、崇文尚学”的传统底色,也成了游客尤其是学子驻足打卡的点位——人们踏桥而过时,更多是借这处人文景观,寄托对学业精进、前程向好的期许,让书院的文化意蕴多了份贴近生活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是书院的核心教学区域,位于礼圣殿东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等景观。御书阁中珍藏有康熙御赐的《十三经注疏》《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典籍;明伦堂原为书院授课的地方,外悬挂有“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唐代李渤养鹿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最早“白鹿洞”并非书院,而是唐代文人李渤(后任江州刺史)年轻时的隐居之地。相传李渤在此读书时,驯养了一只白鹿——这只鹿通人性,能帮他驮运书籍、传递物品,当地人便称此处为“白鹿洞”。彼时的“洞”并非山洞,而是庐山南麓一处三面环山、形似洞状的平缓谷地,因白鹿与文人隐居的意象结合,成了这一区域的代称。</p><p class="ql-block">宋代朱熹兴院的定名</p><p class="ql-block">到了南宋,朱熹重修此处旧址、创办白鹿洞书院,直接沿用“白鹿洞”之名,既保留了唐代“白鹿引踪”的历史渊源,也借“洞”的幽静意象,契合书院“避世治学、潜心向学”的氛围。此后,“白鹿洞”不再仅是地理名称,更成了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白鹿引贤、崇文重教”的内涵深度绑定。</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因朱熹别号为“紫阳”而得名,位于白鹿洞书院东侧,是当年学子的休憩处,环境优美,悠闲清静。主要建筑有崇德祠、行台等,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p> <p class="ql-block"> 延宾馆:为书院建筑群的最后一处院落,其主体建筑春风楼是古时洞主下榻的地方,主要用于接待宾客。</p> <p class="ql-block">朱熹塑像</p> <p class="ql-block">独对亭原为北宋元祐间丞相李万卷校书处,故又名勘书台。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时,建亭于此,名接官亭,当时来书院的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入书院。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赞颂朱熹理学研究的功绩,将其命名为独对亭,意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p><p class="ql-block">独对亭为石构建筑,六柱六面六翘角,斜坡亭面,宝珠顶,每面宽2.20米,高4.50米。独对亭深受名人雅士欢迎,李梦阳曾作《独对亭铭并序》,王阳明也曾写过《白鹿洞独对亭》诗,这些作品都悬挂在白鹿洞书院后院的明伦堂里,增添了其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独对亭悬挂的对联为:“洗耳枕流荡涤尘世污垢,厉牙漱石咀嚼儒家经书”。</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中“厉”通“砺”。其含义是,枕着流水洗耳,能够荡涤掉尘世的污垢,远离世俗的喧嚣和杂念;用石头磨砺牙齿,象征着要像咀嚼食物一样深入钻研儒家经书,精心研读经典,磨砺自己的心智和学识。对联整体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专心向学的高尚志趣和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置于白鹿洞书院的环境中,与书院的古建筑、文化碑刻等相得益彰,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到访者一进入书院就能感受到知识的厚重和对学问的尊崇,激发人们对学习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欲望。</p> <p class="ql-block">原拟白鹿洞书院,秀峰的山水清欢,“诗与书院山水人文之旅,因行程的意外延展,既得鄱阳湖、更添东林、西林的禅意净化。诗文的豪迈、理学的沉潜、湖山的旷达、禅林的澄明在此相融,脚步所至,不仅是景致的浏览,更是一场灵魂被山风、禅韵慢慢浸润的修行,丰盈且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