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坐落在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关,亦是皇家供奉祭奠孔子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成立于2008年6月14日,其前身为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于2005年3月成立),是北京市文物局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馆藏文物2000余件,是中国国家二级博物馆。1961年3月4日,国子监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孔庙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不断扩建修葺[qì],至民国初年,才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形制。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总体建筑结构遵循“左庙右学”的规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同时,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方式,沿中轴线建造,左右对称,两组建筑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历史类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除了孔庙与国子监这两组古代建筑本身以外,博物馆内还保存有大量的石刻文物,如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乾隆石经等。同时,博物馆内保存有石器类、青铜器类、玉器类、木器类、瓷器类、织绣类文物,且大多属于清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孔庙视频 手机随拍</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庙,又称孔子庙、夫子庙、文宣王庙、文庙,是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而设立的庙堂。</p> <p class="ql-block">自孔子殁后,孔庙首先建立于孔子故里(今中国山东曲阜),而后逐渐发展遍布全国各地,亦形成了本庙和学庙两大系统。本庙即曲阜孔庙,学庙即京城及地方学校所立孔庙,如东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今中国河南洛阳),东晋及宋、齐、梁、陈时期的建康(今中国江苏南京)等均立有孔庙,每当改朝迁都,都要兴学立庙。地方孔庙主要由各级行政建制,如府、州、县等所属学校设立。</p> <p class="ql-block">孔庙</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忽必烈为获得儒士精英的支持,在修建“大都”时,令“大都”的主要设计者刘秉忠规划了“庙学”所在地,即今北京国子监和孔庙地址。因此时的国策是尊孔崇儒但不独尊儒术,因此“合行创建一所,先立学校后盖文庙”,只留下了修建孔庙的位置,并未动工。</p> <p class="ql-block">元大德三年(1299年),中书左丞相哈喇哈斯请奏建庙扩学,虽得批准但拖延数年,直至大德六年(1302年)六月,丞相哈喇哈斯挂帅修建文宣王庙(孔庙),于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建成。北京孔庙的建设工程中,还有一位汉族官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亲自谋划指点孔庙各处的修建。</p> <p class="ql-block">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忽里台”大会后,武宗(此时武宗还未改年号)给孔庙的正殿赐“大成之殿”的名匾,为殿前的中门挂匾命名为“大成之殿”,同年七月,为孔子加封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在明朝初期,也因国都不在北京,被太祖朱元璋降级,直至永乐九年(1403年),明朝迁都北京后,随着国子监地位的提升,北京国子监的孔子庙也一起升格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孔子庙。但因成祖朱棣一直在外征战,其子仁宗登基一年也去世,直至明宣德四年(1429年),多年未修葺的孔庙才得到一些修缮,主要是孔庙“大成殿”及两庑。</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大学士张璁建议下,在大成殿增建“启圣祠”,以祭祀孔子五代先祖。此外,还改正孔庙祀典沿用明太祖以来规定的祀典规格“笾[biān]豆用十,乐用六佾[yì]”,将孔子谥号改为“至圣先师”,孔庙大成殿改称“先师庙”,大成门该称“庙门”,孔子塑像改为木主(即木牌位)。</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神宗下诏更换孔庙的灰瓦为绿色琉璃瓦,此举提高了孔庙的建筑级别。</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圣祖特发内帑银修葺孔庙,并命和硕理亲王监理修葺。雍正元年(1732年),清廷修孔庙以备皇帝即位后的释奠大典,同年清世宗追封孔子五代先人为王,并将启圣祠改称“崇圣祠”。乾隆二年(1737年),高宗下令将北京孔庙的大成门、大成殿更换为黄瓦,同时“崇圣祠沿用绿琉璃瓦,以昭展敬至意”。次年,北京孔庙着用黄瓦工程竣工,高宗亲诣孔庙行礼祭先师孔子。</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因清廷升祭孔之礼为大祀,以山东巡抚袁树勋奏议展拓文庙体制。光绪帝要求参照曲阜孔庙的主要样式修建北京孔庙。同年九月,负责人大学生荣庆等人虽奏明文庙工程“拟采九楹三阶五陛之制,以期备礼”,但批准的谕旨下后却迟迟没有动工,因工程耗资巨大,一时难以办到。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礼部才做了改建孔庙的详细方案,只将原来七间三门改为五门,合“九间五门之制”。此次孔庙改建工程,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批准改建开始,到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共进行了8年。</p> <p class="ql-block">展馆前身</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国子监于1956年被辟为首都图书馆,北京孔庙于1981年作为首都博物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2001年至2006年,随着首都博物馆和首都图书馆及少儿馆陆续迁出,经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组建北京孔庙和北京国子监管理处,并划归北京市文物局领导管理,自此孔庙和国子监又重新归于一体。</p><p class="ql-block">2003年,开始对孔庙和国子监内部进行大规模修葺复原工程,于2007年全部竣工。</p><p class="ql-block">2008年奥运会前夕,市委市政府和文物局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修缮。</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并正式成立并全面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p><p class="ql-block">国子监是我国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有着教育和培养朝廷管理人才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历朝历代皇帝管理教育、发布教育政令的教育管理机关。</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视频</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的发展可追溯至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始立太学开始,公元276年晋武帝始设国子学,北齐改称国子寺,隋又改名国子学。在过去近两千年的历史上,多次发生改朝换代,但新政权建立之后立即想到建立太学或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兴建历程</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以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不断扩建修葺,最终形成现在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p><p class="ql-block">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重臣王檝提出的建议被准许,也就是将城南原金代枢密院旧址立为国子学。这是北京国子监建立的萌芽。</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廷决议迁都北城(今中国北京),立国子学,设国子监,国子监与国子学一体。自此,元代国子监(国子学)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元大德十年(1306年)正月,成宗批准御史中丞何炜的提议,扩建国子监的浩大工程正式开工。但扩建国子监的工程进度缓慢,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武宗的弟弟请旨督工,于同年完成剩余工程竣工,建成了“南北方向之两进院落、拥有数十间教室”的国子监。历经41年,国子监有了规模、布局合理、设施相对完备的太学。从此国子监开始成为元、明、清三代中央发布国家教育政令,管理国家教育的行政官署和全国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元延祐[yòu]四年(1317年),开始重修殿门堂庑,建东西两斋,增建环廊,扩建斋舍。因仁宗对其屋顶“四阿三重檐”的高要求,此次修建用了将近两年半的工期。</p> <p class="ql-block">明朝前期,因国都非北京,北京国子监降级成为“北平府学”,直至永乐十九年(1420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国子监才恢复国家最高学府的地位,并于南京鸡鸣山下的“南京国子监”形成了南、北二监并立的局面。从此,北京国子监的职能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p> <p class="ql-block">明朝前期,因国都非北京,北京国子监降级成为“北平府学”,直至永乐十九年(1420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国子监才恢复国家最高学府的地位,并于南京鸡鸣山下的“南京国子监”形成了南、北二监并立的局面。从此,北京国子监的职能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p> <p class="ql-block">明正统元年(1436年),因国子监自1306年扩建后已有130年没有大修,群臣请求大修国子监。奏议六年之后,即正统八年(1443年),英宗下旨大修国子监。此次大修的重点是:改“崇文阁”之旧、建“正堂”之新、仿南京国子监冠名的“彝伦堂”。正统九年(1444年)二月,国子监大修工程竣工。修建后的明代国子监,其建筑布局与现存大致相同,但国子监东北的会馔堂、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和在监西的十八个监生居住的学舍建筑群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新建国子监敬一亭竣工。</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元年(1644年),世祖下旨扩建国子监,“扩元明之旧,左庙右署,规制大备”,同年年末,建立八旗官学。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和硕理亲王负责,对国子监进行大修。</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元年(1723年),礼部联合工部奉旨修葺国子监讲堂和监生号房。雍正六年(1727年),开始在同文馆设立俄罗斯馆。雍正九年(1731年)开始,设立国子监对面的“南学”,作为助教和监生内班生宿舍及读书场所。[6</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斥白银近三万两修葺国子监外东北角的御书楼(因火毁,现不存),四十八年(1783年),高宗皇帝亲自谋划国子监建设的全局规划与局部细节,又斥三万余两白银仿周古制新建琉璃牌坊和“辟雍”,同时修建了与之配套的东、西碑亭,中亭,鼓亭。至此,国子监“隆规炳烁,学制大备”,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也曾对国子监进行过不同程度地修缮。</p><p class="ql-block">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将国子监东西六堂原有的十三经刻石移至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1981年加盖屋顶,使石经得到妥善保护。</p> <p class="ql-block">陪孙子逛游乐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