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它们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文明进程,算盘则被诸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它是2600年前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它曾是华夏大地上最可靠的“计算器”,当年向西沿古丝绸之路传播,向东传入朝鲜、日本。木质框体间,上二下五的算珠承载着千年计算史:商人靠它清点货银,账房先生用它记录盈亏;即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航天起步时,科研人员仍借助算盘,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关键运算。</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六零后,我对算盘有着深刻的记忆。上小学时,书包里总装着一把算盘,珠算课上,清脆的口诀声此起彼伏,人人都能熟练背诵“一上一、二上二……”。那时的银行职员、单位会计乃至商店售货员,指尖翻飞间,算盘便能快速算出结果,走在大街小巷上,随时都能够听到噼噼啪啪的算盘声。可进入新世纪,随着计算器的普及,算盘逐渐退出了日常生活,小学珠算课也悄然取消,如今不少年轻人只能从照片里看到算盘。</p> <p class="ql-block"> 2600多年的使用历史,算盘早已融入到中国社会,衍生出诸多鲜活的俗语与成语:“三下五除二”源自珠算加法口诀,如今成了做事干脆利落的代名词;“如意算盘”带着几分调侃,说的是只顾自身、不切实际的计划;“心里有小九九”与“打小算盘”都是同一个意思,说的是藏在心底的小心思;“铁算盘”则形容人精明、善于算计。这些表达藏着算盘与中国人生活的紧密联结——若想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这把小小的算盘始终绕不开。如今珠算课的消失令人十分惋惜,但许多中国家庭仍珍藏着旧算盘,我们这代人有义务告诉下一代:这不仅是件老物件,更是一段承载着智慧与文化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算盘的“退场”虽有遗憾,却也见证了科技的飞跃。2600年的手工计算史,最终被计算器、计算机画上句点;从纸质账本到云端数据,从珠算口诀到AI运算,效率的提升不仅推动社会高速运转,更彻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购物无需拨珠算账,手机支付一键完成;水电煤账单不用人工核算,智能系统自动生成。这份便捷与富足,早已超越了算盘能丈量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 从算盘的“噼啪”声到云计算的“无声”运算,我们这代人有幸亲历了这场跨越千年的科技巨变,这份历史的见证值得我们好好珍藏,也值得我们向未来诉说——因为每一次工具的迭代,都是人类向更高效、更广阔世界迈进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