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海天一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918768</p> <p class="ql-block"> 时值初秋,踏上了前往四川仪陇的旅程。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窗外依然是青山碧水,郁郁葱葱,心早已飞向那座承载着共和国元帅童年记忆的山峦——琳琅山。那里是朱德故里,一个将红色历史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乘坐景区首先来到朱德同志纪念馆。纪念馆古朴典雅,既有古典民族传统技艺又具现代建筑风格。共五大展厅12个部分,我们跟随人流缓慢前行,不时在反映朱德生平事迹的件件文物、文献、图表、照片前驻足观看,这些丰富的图片,翔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回顾了朱德元帅伟大的一生,崇高敬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驻足的是展厅中央的朱德铜像,他身披军大衣,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朱德元帅曾说,‘革命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人民。’”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位伟人的全新认知——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统帅,更是扎根于人民、心系百姓的赤子。</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旁是新建不久的朱德文物中心,走进展厅,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这里陈列着从朱德少年时期到革命岁月的珍贵文物:一把磨损的算盘,记录着他帮母亲操持家事的辛劳;一封泛黄的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亲人的牵挂与对国家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片翠竹林,朱德的故居静静伫立。这座川北风格的农舍已有两百余年历史,青瓦木墙,朴素无华。走进堂屋,一张老式方桌和几把竹椅摆放在中央,仿佛还能看到少年朱德在这里读书、帮母亲做家务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阁楼上的卧室狭小却整洁,墙壁上凿有一个小方洞,工作人员说:“这是朱德元帅小时候为了夜间读书,特意凿的‘采光孔’。”我伸手轻抚洞沿,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在微弱灯光下苦读的少年,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 厨房里的土灶、院中的百年黄桷树、屋后的四方田……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一个农家子弟的成长故事。站在故居前,我想起朱德元帅的名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句话在这里有了最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走出朱德出生地那座农舍,沿着山间小径攀登琳琅山。初秋的山风带着凉意,吹过松林,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山腰处有一口古井,名为“琳琅井”,据说是朱德14岁时为解决乡亲们的饮水问题而带领挖掘的。井水清澈见底,照壁上“饮水思源”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故居和纪念馆四周松柏环绕,五角星形的琳琅山默然矗立,守护着这片孕育伟人的土地。如今的景区早已实现“红+绿”的完美融合,你可以在朱德故里景区体验农耕乐趣,到生态民宿品尝客家九大碗,让红色之旅多添几分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站在琳琅山上,举目眺望,柏杨湖如一面明镜镶嵌在群山之间,朱德故里景区在秋色中显得格外宁静。我想,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更孕育了一种精神——坚韧、朴实、为民。</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踏上归途。回望渐渐远去的琳琅山,想起景区宣传手册上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桃红柏翠柳眉弯,敬仰元勋趁老闲。 扁担挑来新世界,草鞋踏破旧河山。 一尊雕像威风显,千里沙场盛况还。凿井引泉滋后辈,军功政绩暖人间”。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不仅是用脚步丈量土地,更是用心灵触摸历史。朱德故里,让人读懂了一颗伟大的心,也让人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