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老腰鼓:源自张存有地村的“正宗鼓魂”

泉水

<p class="ql-block">  横山老腰鼓的“根”,扎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南塔办事处的张存有地村,这里也正因是腰鼓的源头,被称作“腰鼓正宗窝子”。</p> <p class="ql-block">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的历史能追溯至明代中期(16世纪中后期)。据考证,该村现存腰鼓表演形式,与当时庙宇石碑记载的腰鼓形态完全吻合,印证了其传承的原汁原味。它并非单一表演,而是融合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的艺术,自带一股独特的“战斗范儿”,而张存有地村作为发祥地,更是完整保留了这门技艺的核心脉络。</p> <p class="ql-block">  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的张存有地村,不仅是横山老腰鼓的发源地,更是核心传承地。这里的村民打小就习练腰鼓,把它当成重要的文化载体——祈福时敲、节庆时舞,“逢年必舞”的传统,一代又一代从未断过。</p><p class="ql-block"> 从表演特色来看,横山老腰鼓清晰分为“文”“武”两派,风格截然不同:文腰鼓:动作沉稳又藏着诙谐,巧妙糅合了舞蹈与秧歌的柔美,节奏舒缓有韵味;武腰鼓:节奏快而不乱、刚劲有力,一敲一动间,尽显西北人的豪迈与爽朗。</p> <p class="ql-block">  表演时,鼓手的装扮也极具辨识度:身着灯笼裤,腰系枣红腰鼓,头戴无顶草帽,一亮相便满是乡土精气神。更特别的是,张存有地村的腰鼓,除了横山老腰鼓的基础动作,还藏着“二踢脚”“鹞子翻身”等独家高难度技巧,尽显“正宗窝子”的硬实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