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 ,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元好问一生撰写了大量碑铭、墓志、记文等,部分以石刻形式留存。现存碑刻多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比如,《少林药局记》由金元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写,记录了少林药局的创立及其医药体系的发展。该碑文创作于少林药局建立的背景之下。据记载,公元1217年(南宋嘉定十年),少林寺住持志隆禅师正式创办少林药局,标志着少林医药学完整体系的形成。元好问在文中详细记述了药局的宗旨、服务范围及僧医的道德修为,成为研究少林禅医药文化的重要史料。《冠氏赵侯先茔碑》是元代文学家元好问(1190—1257)撰写的一篇碑文,收录于其文集《遗山集》中。该碑文是为冠氏(今山东冠县)赵侯家族的先茔(祖坟)所立,旨在记述赵氏先祖的功德事迹,颂扬其家族荣耀,并表达对先人的追思。《雷希颜墓志铭》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为友人雷渊(字希颜)所撰的墓志铭。雷渊是金末名士,以刚直敢言、文学出众著称。元好问在文中记述了雷渊的生平事迹、性格才学,并对其人格与命运表达了深切追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元好问所撰《大丞相刘氏先茔神道碑》主要记载了金元之际汉人将领刘敏的生平事迹。刘敏是蒙古军队中的重要人物,曾统领山东十路、山西五路的工技军队(即军匠部队),并担任总管之职。他在蒙古军事体系中负责管理军工技术人才,兼具军事与工程职能根据《元史》及碑文记载,刘敏的军匠部队在蒙古西征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修路、造船、架桥等工程任务,体现了汉人军匠在蒙古扩张中的重要性。令人称憾的是,由于各种缘故,致使由元好问所撰写的碑刻大多已不存。故而,现存碑刻显得尤为珍贵。现辑录于此,以飨读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元好问诗碑》又名《元遗山重阳过超化寺》元好问撰文,行书,无年月。现藏新密超化寺。内容为:西风袅袅度僧窗,尽得诸山草木香。却恨汴梁三日醉,不来此地过重阳。《涌金亭诗》元好问撰文,正书,无年月。现存河南辉县百泉风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冠山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铭》蒙元大朝丙午年(1246)立,元好问撰文。现藏辉县白云寺。《通真子墓碣铭》蒙元定宗三年年(1248)立,元好问撰文,李庭玉篆额并书丹,元亨镌刻。现藏济源济渎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的《金御史程震墓碑》,无疑是现存元好问撰文碑中的重中之重。蒙古中统四年(1263)刻,元好问撰文、李微书丹、李冶篆额。程震墓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程村。墓碑由碑首、碑身、赑屃座组成,碑首饰六龙纹。程震和元好问是儿女亲家,程震的儿子娶元好问的长女元真为妻。元好问非常敬佩程震的为人,给予了程震极高的评价,并亲笔为程震题写了碑文。文中对于程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知,以遗民身份致力于金元文化保存和整理的元好问,在碑志文创作中“以碑存史”。在真实再现了传主生平的同时,往往借题发挥,抒写自己对金亡的体验和认识。使他的碑志成为一代风云的生动载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振碑》元好问撰文,张口正书丹,金贞祐四年(1216)正月刻。现存陕西乾县。《陈仲谦墓志铭》元好问撰文,正书,金正大二年(1225)刻。现存山西临晋。《五峰山崔先生像赞》(石刻)元好问等,各体书,无年月。现存山东长清。《五峰山重修洞真观碑》元好问撰文,王万庆正书,元定宗三年(1248)十一月。现存山东长清。《廉访使杨奂神道碑》元好问撰文,姚燧正书,元中统五年(1263)四月刻。现存陕西乾州。《吊冯大来副使诗》元好问、王构行书,无年月。现存山西阳泉(平定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题名三则:分别是曲阜题名:“太原元好问、刘浚明,京兆邢敏,上谷刘翊,东光句龙瀛,荡阴张知刚,汝阳杨云鹏,东平韩让,恭拜圣祠,遂奠林墓。乙巳冬十二月望日谨题。”书凡八行,行书,左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灵岩寺碑阴题名:“冠氏帅赵侯,齐河帅刘侯,率将佐来游,好问与焉。丙申三月廿五日题。”凡五行,行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陶禅院题名:元好问题名,行书,大德六年,在山西阳曲县。灵严寺《诗碑》题名:圆照撰,正书。上角有“元好问游”四字,至元三十一年十月。在山东长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帖印一则:墨拓《定武五字损本兰亭》卷后押“元遗山”三字,朱文印。卷末鲜于太常题云:“右,《定武兰亭》玉石刻甲,余平生所见者少,况有内翰遗山先生图记,尤可宝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一记的是,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刻立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范文正公遗像碑》,其上也有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撰写的“范文正公真赞”文。该碑纵224厘米,横105厘米,青石质地,碑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宋代□灏撰、宋之才书范文正公真赞,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撰范文正公真赞,明代吴县知县冯渠跋。中部为冯渠所画范文正公像,右侧有明代“钦差提督监察御史谢廷杰立石”等字样,左侧署“长洲县知县邓鹤、吴县知县冯渠镌石”等字样。下部有范仲淹十六世孙范惟一“谨奏建并识 ”之文及“十六世守祠孙范以益,十七世主奉太学生允恒重督镌”等字样。全碑皆由郡人吴应祁刻。该碑署有两个年号:“识”于明万历元年(1573),“刻”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