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庭与学校教育,是塑造青少年成长轨迹的关键力量。马化腾的中学时光,便在父母的支持与深圳中学的启蒙中,悄然埋下了探索未知与投身互联网的种子,打下了成为精英人才的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化腾的父母是普通工作人员,初到深圳便投身特区建设的热潮,即便工作繁忙,对正上初中的儿子仍关怀备至。1986年,恰逢哈雷彗星约76年一次的回归,媒体的热烈报道点燃了马化腾对天文的兴趣。14岁生日时,他向父母提出想要一台80mm口径的准专业级天文望远镜——这台仪器的价格,相当于父亲四个月的工资,父母却依然满足了他的愿望。凭借这台望远镜,马化腾成功观测到哈雷彗星并获奖,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爱上探索未知,更成为日后在互联网领域敢于创新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4年,马化腾随父亲从海南迁至深圳,插班进入深圳中学初二。当时的深圳中学与特区内的老学校翠园中学(原二中)、红岭中学(原三中)、新建学较七中(滨河中学)、四中(文锦中学)相比,并无特别之处,校园生活平淡却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 马化腾的中学同学李阳对当时当时的校园生活做过这样的描述。</p><p class="ql-block"><i>《那年深圳中学初中扩招,组建了初二9班,马化腾与赖婷瑶、许晨晔等外地同学一同插班初二至此。赖婷瑶与许晨晔是同桌,性格开朗的许晨晔爱讲笑话,很受大家欢迎;而马化腾彼时个子稍矮,坐在靠前的位置,皮肤白净、性格腼腆,一点也不像从海南来的孩子。9班的班主任是位化学老师,学校当时不组织补课,班主任常牵头开展班级活动,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里无忧无虑地成长。至今,班里仍保留着当年的毕业合影,照片上有每位同学的签名,马化腾的签名排在最后。谁也未曾料到,这个看似普通的班级里,竟走出了马化腾与许晨晔两位腾讯创始人。</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i>1986年升入高中后,马化腾进入理科重点班4班,李阳则在隔壁的3班,两个班共享除班主任外的所有师资。这一年,深圳中学开设的电脑课,成为马化腾与计算机结缘的起点。</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i>电脑课由徐老师主讲,内容以Microsoft BASIC语言为主,机房里摆放的多是苹果机,开机便直接进入编程界面。李|阳对高一第一节电脑课记忆犹新:徐老师用“倒开水”的例子讲解编程逻辑——从走几步到热水瓶旁、如何拿起瓶子,到对准杯子倾斜多少度、倒多久,再到把瓶子放回原位,每一个步骤都要转化为明确的指令,让电脑“听懂”并执行。这种具象化的教学,让马化腾与同学们第一次理解了编程的核心。</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i>当时的电脑课采用“上课+上机”交替的模式,每次上机课,同学们都格外兴奋。大家会提前编好作业所需的程序,一进机房就快速敲入电脑,按下“RUN”键后,看到正确结果的瞬间,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剩余的时间里,大家还会找些简单的游戏程序,赶在下课前5分钟运行——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看到游戏界面弹出,依旧能让所有人欢呼。那时的电脑无法存储数据,也没有中文输入方法,后来学校开设电脑兴趣班,引入香港流行的仓颉输入法,还让大家第一次见到了5寸磁盘,不少同学(包括后来选择计算机专业的人)都积极参与,这段启蒙经历,为马化腾日后深耕互联网领域埋下了关键伏笔》</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阳还提到,高中时的教学风格格外高效,老师上课不拖沓,比如高老师讲课最多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做题、摸索。这种“少灌输、多自主”的模式,恰好培养了大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看似平淡的中学时光,实则藏着影响马化腾一生的关键养分。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深圳中学不仅教会他扎实的知识,更赋予他勇于创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虚怀若谷的品质——这些特质,陪伴他从观测星空的少年,一步步成长为引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