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龙石</p> <p class="ql-block"> 30年前为《漳州青年报》写的专栏文章,重读重温青葱岁月,文中的前一位主人公出国后离了婚,孤身奋斗。后一位主人公如今是省书协主席。岁月沧桑,不免吁嘘。</p> <p class="ql-block"> 《人生没有停泊地》</p><p class="ql-block"> 仿佛有一支神奇的魔棍,把现代人搅得步履匆匆,当寺庙已经装上了电话的时候,谁还能耽于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呢?</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啊,你的生活和你的心都注定了漂泊。</p><p class="ql-block"> 我的记忆不能抹去这样的一页。1989年在省城进修,经常来往的是一位中学时代的同学,同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家公司,他的妻子也是大学毕业生,搞外贸,那时候他们新婚不久,夫妻俩恩恩爱爱,把小家庭布置得温馨而又典雅。突然有一天,同学来学院找我,一脸的凝重,他说想出国进修,说他那个公司常和外国人做生意,他一个本科生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捉襟见肘,他说他是读国际法的,应该趁着年轻出去见识见识国外的司法运作,要不总觉得这国际法有些玄虚。我默默地听着,内心里一片肃穆,那一夜我们把茶当作酒喝,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到午夜。临别的时候,他说:“我是喜欢这一小盏一小盏的家乡茶啊!但我不能忘记,我的身外还有太平洋。”一个月以后,同学和妻子双双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开始了人生新的冲刺。我祝福他们一路平安。实际上,为了超越自我,为了开辟一方新天地,撕毁温馨和甜蜜,漂泊天涯海角的又何止同学夫妻,那些下海南、上东北、闯东洋、赴纽约的众多国人,已构成我们这个时代新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同乡李君,从小痴迷书法,读大学的时候,我和他是校友,有幸被老师允许在教研室晚自习,每晚我看书的当儿,他就在旁边挥毫泼墨。为了提高书艺,他还经常在节假日外出寻师访友。大学毕业后,他想冲破人情的羁绊,潜心学习,没有回老家,而是分配到邻县工作。几度春花秋月,他笔耕不辍,书艺大进,到上海举办了个展,并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赛事上崭露头角。以后调回芗城区一所学校教授书法。1994 年参加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展,名列榜首。李君还不到三十岁,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该是可以自慰的吧?我曾对他说,你现在已经写这样的字,写到老还得了。他轻轻地摇摇头,不置一词。前不久路过他家,想进去小坐,不料他妻子说,小李前几天去了北京,中国书协的一个单位借他去那里工作几年。我终于理解了那次摇头的意蕴,为了一种全新的而不是尘封的艺术,我的同乡朋友李君又一次选择漂泊的生活,不远千里投奔文化艺术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不断地前进,开放的中国加速了人才的流动,许许多多跋涉的脚步在青春的大地上写下了奋发进取的诗行。人生没有停泊地,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必将成为时代的边缘人,这是我们必须警省自己的。</p><p class="ql-block"> 1995年2月</p> <p class="ql-block"> 《人生没有停泊地》后来收入“漳州青年报”编辑的《追日之旅》,著名的评论家何镇邦作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