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薪火·全龄段具身性红色基因传承教育》

薪火红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为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从青少年向全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覆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发起《薪火·全龄段具身性红色基因传承教育》项目,诚请相关学校、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携手参与,构建覆盖全龄段的立体化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体系,实现红色基因代代传。<br> <b> 一、目标原则<br> (一)总目标</b><br> 本项目以“具身性学习”理念为核心,以“薪火相传”为意象,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融入全龄段教育教学的全场景。通过“空间可感、历程可走、课程可学、实践可做、文化可参与”五大路径,构建“环境浸润—课程引导—实践体认—文化内化—行为外化”五位一体的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引导各年龄段受众在亲历、亲手、亲感中理解、认同并践行共产党人精神,形成“人人可学、处处可感、代代可传”的红色教育新生态。<br> <b> (二)具体工作目标<br> 1.文化涵育目标</b><br> 建设覆盖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的红色文化空间,营造崇尚英雄、铭记历史、奋发作为的社会氛围,增强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br> <b>2.课程融通目标</b><br> 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红色主题课程与读本,实现红色精神谱系与各类教育内容、职业培训、终身学习的深度融合。<br> <b>3.活动体悟目标</b><br> 设计覆盖儿童至老年的多样化、互动式、具身性实践活动,增强参与感与认同度,实现“做中学、感中悟、行中信”。<br> <b> 4.践行转化目标</b><br> 推动红色精神由认知认同转化为日常行动与职业操守,激励各年龄段人群立足本职岗位、融入所在社区、面向整个社会,践行红色基因的时代要求。 <br> <b>(三)实施原则<br> 1.具身性原则</b><br> 强调身体参与和情境体验,通过实践操作、模拟体验、艺术表达等方式,实现知识学习与精神感悟的深度融合。<br> <b> 2.全龄化代际联动原则</b><br>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认知特点与接受方式,实现内容分层、形式多样、参与便捷。构建跨代际学习共同体,促进情感共鸣。<br> <b> 3.融合化原则</b><br> 打破教育场域界限,推动红色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构建社会共育大格局。<br> <b> 4.创新性与传承性统一原则</b><br> 在继承红色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语言、技术与媒介,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与传播力。<br> <b> 二、实施内容<br> (一)红色育人空间建设:打造“全域化、互动型”红色教育场景</b><br> 构建“一室一廊一屋一角一基地”的立体化红色教育实体网络,推动红色资源向社会全面开放。<br> <b> 1.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体验馆</b><br> 以时间轴系统展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46种伟大精神,运用图文、实物复制品、多媒体等手段,构建可感、可知的精神殿堂。引入VR、AR技术,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现场。设置 “精神打卡区”,“代际对话区”。开发“精神图谱VR骑行”项目,通过虚拟骑行穿越党史重要地点。<br> <b> 2.“薪火相传”红色长廊</b><br> 在校园、社区等主要通道、公共区域,以展板、浮雕、数字屏等形式,集中展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人物)及新时代国家荣誉获得者的光辉事迹。设置“我与英雄对话”语音留言装置,支持不同年龄段的语言表达习惯。配事迹二维码,全龄段人群扫码聆听真人朗读故事,可根据年龄选择不同语速和讲解深度的版本。长廊地面绘制“时代足迹”时间轴,全龄段人群漫步其上仿若追随先辈前行。<br> <b> 3.红色书屋</b><br> 分区设置儿童绘本区、青少年读物区、成人理论区、回忆录专区,配备朗读亭、耳机森林,满足各年龄层阅读与学习需求。<br> <b>4.社区/校园党史角</b><br> 在社区服务中心、公共图书馆、企业党建空间、公园休闲区广泛设立“党史角”,配备触屏学习机、红色音频播放器、实体模型等。<br> <b> 5.红色实践基地</b><br> 与红色旧址、纪念场馆、企业展馆、乡村振兴示范点合作,建立“走读式”“驻扎式”实践基地,开展研学与主题党日、团日活动。<br> <b> (二)课程与资源建设:开发“全龄段、模块化”红色教育产品<br> 1.《薪火·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龄读本》系列</b><br>分幼儿绘本版、青少年漫画版、成人理论解读版、长者口述历史版,实现“一种精神,多种讲述”。<br> <b> 2.“红色基因微课程”体系</b><br> 建设5分钟“精神导览”、15分钟“深度解读”、45分钟“主题党课/团课/队课”三级课程库,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学习。<br> <b> 3.跨学科/跨领域融合指南</b><br> 为学校教师提供学科融合案例集,为社区、企业、机关提供红色主题培训模块,如“红色管理”“红色服务”“红色创新”等。<br> <b> (三)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实践:推动“手工传承+精神传递”</b><br> 设立“红色非遗工坊”,面向儿童、家庭、银发群体开展红色主题手工活动。<br> <b> 1.捏面人:“指尖上的精神” 创作</b><br> 引导全龄段人群创作以英雄人物、革命故事、精神象征物为主题的面人作品,在指尖揉捏中塑造红色记忆,根据不同年龄段提供不同难度的创作指导和材料。<br> <b> 2.剪纸:“剪刀下的信仰” 创作</b><br> 开展以红色人物、革命事件、精神标识为主题的剪纸创作,方寸之间展现红色情怀,为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复杂程度的剪纸图案和技巧指导。<br> <b> 3.多元手工创作:“多载体的传承” 实践</b><br> 利用箩筐、石头、蛋壳、树叶、钻石、木头等多样材料,创作以精神谱系为主题的箩筐画、石头画、蛋壳画、树叶贴画、钻石画、木头画等,让红色精神在传统与现代技艺的交融中生动呈现,根据不同年龄段提供合适的材料和创作主题。<br> <b>(四)文化浸润与展演活动:打造“人人可参与”的红色表达平台<br> 1.“精神谱系剧场”</b><br> 支持学校、社区、单位排演红色主题舞台剧、情景剧、歌舞剧,举办全龄展演季。<br> <b> 2.“红色快板轻骑兵”</b><br> 组织快板词创作与表演培训,推动快板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br> <b> 3.“光影红色”皮影戏巡演</b><br>联合非遗传承人,共创红色皮影剧本,组织流动演出。<br> <b> 4.“红色歌曲大家唱”音乐汇</b><br> 分年龄段组织红歌传唱、改编与展演,推出“银发合唱团”“青春乐队红歌场”等。<br> <b> 三、传播与影响力构建<br> (一)建设“薪火全媒体平台”</b><br> 整合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社交媒体,打造“薪火电台”“薪火视频号”“薪火故事APP”,推出“红色日记”“代际对话”“岗位红旗手”等专栏。<br> <b>(二)开发“红色基因数字体验产品”</b><br> 推出“党史闯关小程序”“元宇宙红色纪念馆”,增强青少年参与感。<br> <b>(三)塑造“薪火”文化品牌</b><br> 设计“小火种”卡通形象及系列文创;举办“薪火文化节”,开展红色动漫大赛、微电影征集、红色文旅路线设计赛等活动。<br> <b> 四、组织实施<br> (一)资源整合</b><br>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提供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画作、影像资料、课程脚本等核心资源,支持合作单位开展全龄红色教育。<br> <b> (二)平台共建</b><br> 本项目为全龄段具身性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志同道合者搭建工作信息交流的平台,吸纳学校、社区、企业、文化场馆参加,共享资源、共办活动、共育师资;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红色基因传承教育高地。<br> <b>(三)课题共研</b><br> 项目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色基因传承的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全龄化、具身化实践案例与数据支撑。<br> <b>(四)设施保障</b><br> 本项目初期设施自建,实施不受规模、资金限制。后期通过社会基金、文创开发、课程输出、活动承办等方式实现项目可持续运营。<br> <b>(五)联系人:</b>万生更(13038582168; 1301056855@qq.com)<br><br><br> <b>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br> 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br> 陕西省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