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银山塔林

往事如烟

<p class="ql-block">“十一”长假期间,去银山塔林转了转。</p><p class="ql-block">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区城北30公里处的兴寿镇湖门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更是一座露天的“古塔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银山塔林最核心的景观就是现存自金元以来的17座墓塔。这些古塔多为密檐式砖塔,造型精美,风格各异。</p> <p class="ql-block">银山自唐代起就是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据传,唐代高僧邓隐峰曾在此山讲经说法,并建有华严寺。辽金时期,银山的佛教活动达到鼎盛。金天会三年(1125年),朝廷在此山前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延圣寺。当时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齐名,并称“南金北银”,吸引了众多高僧来此修行,形成了著名的“银山宝塔群”。明朝以后,在原寺庙的基础上重建了法华禅寺,但如今寺院建筑多已不存,唯余塔林见证着往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觉塔</p><p class="ql-block">佛觉塔总高20.1米。这座塔建于公元1145年,是景区内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塔。它的位置居中,周围有六座塔环卫,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塔主人绝非是一位普通的僧人。佛塔的主人是金代的名僧佛觉大禅师,法名海慧。金太宗完颜晟及皇后曾出金钱数万,在今北京牛街附近为他修建寺庙。金熙宗完颜亶将海慧大师请到大延圣寺做寺主。皇统三年金熙宗完颜亶在金代的都城上京皇宫旁修建了大储庆寺,又把海慧大师请去做了寺主,并下旨海慧为开山第一代祖师。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海慧大师在大储庆寺圆寂。据记载火化后烧出了五色的舍利子,光芒万丈,而且散发着异香。皇帝带领皇后以及文武百官设供五天。弟子们将舍利子分成五份,分别建塔保存。银山的这座就是其中的一座舍利子塔。</p> <p class="ql-block">塔身大多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如佛像、菩萨、金刚力士、飞天、花卉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可惜的是由于自然风化和战争灾害的影响,许多精美的砖雕和浮雕都已经损坏了。</p> <p class="ql-block">圆通塔</p><p class="ql-block"> 圆通塔高15.15米。是金代名僧圆通大师的灵塔,塔的形制为密式砖塔,平面为六边形,七层檐。塔身假券门券面砖南侧雕飞天北侧雕花卉。南面的假券洞内镶嵌白石铭,篆刻"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圆通大师法号广善是海慧大师的传法弟子,金世宗大定年间一度住持大圣安寺,圆通大师是金世宗、金章宗、卫绍王三朝国师,曾编写了《觉海轩录》,可惜的是已经失传了。</p> <p class="ql-block">景区收集的残破文物构件</p> <p class="ql-block">虚静塔</p><p class="ql-block">虚静塔总高14.8米。塔平面为六边形,七层檐,现存塔刹仰莲以下部位。南面假券洞内嵌有白石铭,刻"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大安元年元月二十二日功毕"等字。这座塔的塔刹内,还设有"刹穴"。1992年在修缮银山塔林时,在该塔的塔刹内发现了一件高18.3厘米铜制的小型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覆钵式塔</p><p class="ql-block">覆钵式塔最早出现在印度,后传入尼泊尔等国,在元代时又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覆钵式塔塔身圆的部分就象过去僧人吃饭、外出化缘用的钵给倒扣过来,钵口朝下钵底在上所以叫覆钵式塔。有的覆钵式塔的覆钵正面的小洞叫"眼光门"(也叫时轮金刚门),它象征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红尘世界的人们。覆钵的下面是金刚圈,它使得下边的须弥座塔基向上面圆形的塔身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须弥座塔基的下面是地宫,僧人的舍利及陪葬等物品就放置在地宫内。覆钵上面细长的部分是塔的相轮俗称"塔脖子",等级高的塔有十三层,称做"十三天",起敬佛礼佛的作用。在这里十三还代表着僧人修行到佛的等级要经过的十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最为壮观的是法华禅寺遗址上的五座金代高塔。它们高大挺拔,塔身秀丽,轮廓雄伟,是银山塔林的标志性景观。这五座塔分别是佛觉、懿行、晦堂、圆通、虚静五位禅师的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其余的古塔散布在银山山麓的前、中、后三处塔林之中,高低错落,布局规整。塔的形制包括密檐式、覆钵式(喇嘛塔)等,反映了金、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