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少儿爱国情怀

唐乃杰

<p class="ql-block">作者/唐乃杰</p><p class="ql-block">编辑/梁海梅</p><p class="ql-block">文学导向/婉如</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东湖社区</p><p class="ql-block">散文</p> <p class="ql-block">启迪少儿爱国情怀,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是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学校固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但社区与村庄作为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同样承载着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基层组织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能够以鲜活的方式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幼小心灵,让爱国精神在日常熏陶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记得去年夏天,一位老兵在小讲台上,没有麦克风,也没有投影仪,只有一把竹椅、一杯清茶。他讲红军长征路过山村的故事,讲当年村里谁家的儿子参军再没回来,讲解放后第一面五星红旗是怎样在这山村升起的。孩子们围坐着,有的托着腮,有的趴在地上玩石子,可当讲到“那面旗,是用命换来的”时,全场突然安静了。那一刻,我看见几个孩子抬起头,眼神亮得像星子落进了山涧。</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场景,不该只偶然发生。它提醒我们,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有温度的记忆、有声音的传承。社区和村庄,正是这些记忆最鲜活的载体。一位老人的口述史,一次清明祭扫英烈的集体行动,一场国庆节自发组织的升旗仪式,都是润物无声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我曾见过一个六岁的小孩,在巷子墙绘前停下脚步,指着画中穿军装的战士问妈妈:“他是保护我们的吗?”妈妈蹲下来说:“是啊,他和很多人一起,让我们的国家不再被人欺负。”孩子点点头,认真地说:“那我也要当英雄。”你看,种子就是这样悄悄种下的。</p><p class="ql-block">基层的力量,就在于它离生活最近。学校教孩子“什么是爱国”,而村庄和社区,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国”。一次亲历生态保护现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次参入社区村史记录实践,</span>一次尝试走访民生调查——这些看似微小的参与,都在悄然塑造一种归属感:我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的行动有意义。</p><p class="ql-block">更可贵的是,这种教育是双向的。当孩子们在重阳节为老党员戴上红领巾,听他们讲年轻时修水库、建公路的经历,老人眼中泛起的光,和孩子脸上的敬意,是彼此的滋养。爱国情感,在代际之间流动、沉淀、生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总说要“传承红色基因”,可基因不是靠背诵来延续的,而是靠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一个孩子在清明节亲手为烈士墓碑描红,他记住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一种庄严的承诺。而这样的机会,需要社区和村庄主动去创造。</p><p class="ql-block">因此,我始终相信,真正的爱国教育,是学校与基层共织的一张网。学校提供知识的骨架,而社区与村庄,赋予它血肉与呼吸。当每个村落与社区都成为流动的课堂,每位长者都成为行走的教材,每面墙、每棵树、每条小路都承载着故事,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读懂这片土地的重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国方能保家,保家始可兴国,这是穿越千年的真理。在泰山脚下的东湖社区,这一信念早已化为无声的行动。</span>每逢爱国主题教育,孩子们整齐列队,目光追随着飘扬的国旗,耳畔回响着先烈的故事。这样画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看在眼里,暖在心头。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份教育不止于节日的仪式,更融入日常的行动。东湖社区不仅做的到位,也做的非常认真,</span>如溪流汇海,悄然滋养着年幼的心灵。</p><p class="ql-block">我们期盼的,不只是孩子身处一所温暖的学校,更是让他们成长于一个有温度的家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或许不必人人都成为英雄,但至少,他们该知道有人曾为我们成为英雄。而这认知的起点,不该只在课本里,更应在生活的脉络中,在一次次抬头仰望国旗、低头倾听故事的瞬间里,悄然扎根,静待成林。</p> <p class="ql-block">七律·童心向党</p><p class="ql-block">赤帜高扬映碧空,童声嘹亮唱国风。</p><p class="ql-block">先驱热血凝丹史,后辈豪情继远踪。</p><p class="ql-block">一寸山河一寸魂,千秋伟业少年承。</p><p class="ql-block">初心不改跟党走,共筑中华复兴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