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圣人黄道婆

淡泊人生

<div><br></div><h5>昵 称 淡 泊 人 生<br>美 篇 号 42893537<br>课 文 《黄道婆》<br>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h5><div><br></div> <div><br></div><div>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在上海一带流传的民谣。歌词中的“黄婆婆”指的是古代杰出女性代表黄道婆,被誉为“布衣圣人”。<br> 9月27日 ,我再次来到位于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的黄道婆公园,只见牌坊依然屹立在大道旁,元明时期的建筑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浓厚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br></div> <div><br></div><div> 黄道婆公园由黄道婆纪念馆 、黄道婆墓和棉纺实践基地组成。我首先来到黄道婆纪念馆,从门口挂牌上得知,这里已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非遗传承基地,具有历史教育作用。</div> <div><br></div><div> 步入馆内 ,偌大的院落布局有序,有人物塑像,有景观模型,有绿色植被等,虽然地处偏僻,远离城市喧嚣,环境古朴清幽,却静静地诉说着黄道婆“衣被天下、锦绣华泾”的传奇故事。</div> <div><br></div><div> 院子正中是黄道婆塑像 。黄道婆衣着朴素,右手紧握弹棉工具,左手托着纺织布匹,面容温和,坚定的眼神目视前方,显示出对未来纺织事业满满信心。<br>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她的家在松江乌泥泾。”年轻时候的黄道婆因为不忍婆家的虐待,只身“逃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就是今天的三亚。在异乡生活的三十年里,她向黎族同胞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无私传授所学,促进了家乡纺织技术的兴旺发达。家乡人塑像建馆,就是为了永远怀念这位勇敢无私的黄道婆。<br></div> <div><br></div><div> 从院落左侧的 “海上丝路” 模型上,可以看出乌泥泾与海南崖州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黄道婆带领村民纺织的丝绸布匹,经过崖州港远销海外,致使崖州港出现“蕃舶云聚,帆樯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繁荣景象。</div> <div><br></div><div> 五幅木雕再现了黄道婆带领村民纺织的劳动场景。</div> <div><br></div><div> 黄道婆善于思变 ,她以从崖州黎族人那里学到的技术为基础,改良了棉纺工具,还教给村民棉纺织技巧,促使乌泥泾乃至松江及周边地区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黄道婆也因此被后人尊为“先棉”。</div> <div><br></div><div> 纪念馆正门的抱柱上有楹联一幅:“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讴歌了黄道婆对纺织业的贡献,以及对百姓生活的深远影响。</div> <div><br></div><div> 纪念馆两边厢房也各有楹联一幅:“一梭穿行宇宙,两手织就云霞。”“纺出酸甜苦辣,织成春夏秋冬。”进一步歌颂了黄道婆“纺织天下、惠及万民”的历史功绩。</div> <div><br></div><div> 黄道婆纪念馆通过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图片,展示了黄道婆“捍、弹、纺、织、染”纺织的全过程,看到这些纺织工具,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黄道婆精心指导当地村民种植棉花场景,以及潜心纺织的画面。</div> <div><br></div><div> 黄道婆的成功在于她善于创新 ,这是她发明的木棉搅车。原来棉花去籽靠人工手剥,费时又费力。自从使用木棉搅车,“就可以不用手剥了,”而且每部搅车每天可扎带籽棉花10斤,效率翻了好几倍。这项技术对比18世纪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了整整500多年。</div> <div><br></div><div> 去掉棉籽以后 ,还需要把净棉中的纤维弹得蓬松。原来弹棉花使用的是小竹弓,弓弦拨动力度有限,于是,“她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手拨的小竹弓改为用槌击的大弓。” 大弓是小弓得3倍,弓弦振动幅度大,穿透力强,效率高且劳动强度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r> 16世纪,大弓弹棉技术还传到日本,被称为“唐弓”。<br></div> . <div>  黄道婆还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 使效率提高了两到三倍,且纺出的纱线均匀,织品美观。</div><div> 三锭纺车技术对比英国人的多锭纺车领先500年,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写道:“在欧洲产业革命以前,要找一个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br></div> <div><br></div><div> 黄道婆发明的纺织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她并不满足, “又教大家把花卉、鸟兽等各式各样的图案织进织物中,”织出来的布”图案生动、色彩艳丽。“《南州异物志》称:有“五色斑衣”似丝布为“吉贝木所作”“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文最繁缛”。“乌泥泾被”闻名全国,甚至成为皇室贡品,还畅销南洋一带,“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div> <div><br></div><div> “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追念她的功绩,凑钱公葬她。”解放后,黄道婆墓得以修复,墓碑上“元黄道婆墓”五个大字,由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魏文伯题写。魏文伯是湖北新洲人,与我老家仅一河之隔,看到老乡的题字,内心的确激动不已,引以为傲。</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弱女子面对封建礼教敢于说 “ 不 ”!只身闯荡在外,勇气可嘉!学成返乡,倾囊相授,致富相邻,贡献社会,精神可敬!</p><p class="ql-block"> 如今,黄道婆纺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道婆肖像作为中国邮票对外发行,《黄道婆》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文,黄道婆精神将会发扬光大,永放光芒。</p> . . . <h5>带 . 系网图,致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