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引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泸州的酒和码头,是泸州历史文化的名片和招牌。抚摸和怀揣着泸州的这两张名片,走进泸州的历史文化的殿堂,细细品味泸州酒文化的韵味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中,蕴藏在历史长河中深邃的那神臂城,是绝对不能够绕道且最值得读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臂城又名老泸州城。坐落在焦滩乡老泸村境内的神臂山上。海拔300米,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p><p class="ql-block"> 整城周长3365米,地势西高东低,东头壤陆,三面环水,9公里绕崖水路,江岸陡峭,悬崖矗立,地貌奇特,地形十分险峻而秀丽。山下怪石嶙峋,波涛汹涌,江流澎湃。三面环江,地势险要,仅东面陆路可通。</p><p class="ql-block"> 城内设衙门、钟鼓楼等设施,城外有护城河、一字城等防御工事。其与重庆钓鱼城互为犄角,扼守长江与嘉陵江,拱卫重庆,屏障南宋半壁江山,民间誉称“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那个时候,因抗元而建的神臂城由于其易守难攻,成为元军很难攻破的堡垒。所以,便有“铁打的泸州”之称。玄武石刻卧守此处,有威慑敌军之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蒙军大举进攻西川,夺取成都,战况紧急。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以重庆为营,主持全川防务,以“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战略,建立“山城防务体系”,视其神臂城绝佳的地理优势,在此筑垒为营。</p><p class="ql-block"> 1234年到1277年的三十多年间,泸州军民在此坚持抗元,使神臂城饱经战火的硝烟。其间五易五守,终铸保卫华夏的壮丽史诗,被后世誉为“铁打的泸州”,史有“铁泸城”的美称是当年对此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抵御蒙古军入侵,采纳“依山为垒,设险守蜀”战略,命知州曹致大于次年筑城并迁泸州州治于此。神臂城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1千米,周长3365米。</p><p class="ql-block"> 南宋将领余玠在四川构筑钓鱼城、天生城等防御体系,组成"四川八柱"以抵御蒙古军。</p><p class="ql-block"> 余玠(1199年-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南宋末期名将、政治家,籍贯存在蕲州(今湖北蕲春)、江西修水、浙江开化三地说法,以抗蒙山城防御体系闻名。余玠到任以后,采纳了曹致大的意见,带领泸州军民奋昼夜不停构筑新城。在神臂山东面设置耳城和护城池。在东北和东南两角筑建炮台。这样的结果是为南宋延续数十年国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蒙(元)战争期间,发生在神臂城爆发的五次易守拉锯战。作为扎忽带阵亡的元军总管,也就是在攀爬城墙攻入神臂城时,与守军近身搏斗时丟了性命战死了的。万户也罕的斤、张万家奴参与攻城,千户步鲁合答攻破宝子寨。</p><p class="ql-block"> 此战是宋元战争关键节点,元军虽获胜但伤亡惨重,但也加速了南宋灭亡。因此,历史上称泸州神臂城之战是宋元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因为其战略地位的关键,在于神臂城位于长江上游,是四川东部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 蒙古军队若占领此地,可顺江而下威胁重庆、成都等关键节点,直接威胁南宋长江水运生命线。因而,神臂城成为宋元双方争夺四川的焦点。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58年与神臂城互为犄角的钓鱼城之战,蒙古大汗蒙哥率军攻打南宋钓鱼城。守城将领王坚、张珏依托钓鱼城的石质城墙和完善的防御体系,凭借险要地形和顽强抵抗。 守军凭高据险,箭如雨下,滚木礌石倾泻如瀑。</p><p class="ql-block"> 钓鱼城之战也采用了神臂城守城的奇招——将罗汉场、营头沟与小市几家酒坊送来的坛子酒尽数搬上城头,待敌军蚁附攻城之际,以火把点燃,烈焰腾空,酒火如瀑倾泻而下,霎时间火蛇狂舞,浓烟蔽天。蒙军未曾料到这“酒火阵”,顿时阵脚大乱,盔甲烧融,哀嚎四起,只得抱头溃退。</p><p class="ql-block"> 那酒,原是乡人自酿的粗醪,米香浓烈,本为劳作解乏、节庆助兴之物,谁曾想竟成护城利器。老兵们说,火一起,酒香混着焦臭飘出十里,连山风都带了三分辣意。可也正是这坛坛罐罐里的烟火气,撑起了山河不坠的脊梁。城在,酒在,人心就在。</p><p class="ql-block"> 守城的老兵他们喝的是粗酒,守的是山河。那时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铁打的泸州”。只知道——城在,人在,酒就不能凉,酒在,魂就在。</p><p class="ql-block"> 守城的将士们把营沟头和罗汉场还有小市那酒坊的酒,称之为告捷酒和英雄酒。营沟头罗汉场和小市的酒坊,也因此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风依旧穿林而过,远处湖光映着天色,几间红顶屋静立草间,像极了当年炊烟升起的模样。那湖水平静如镜,倒映着雪顶山峰,仿佛战火从未惊扰过这片土地。可我知道,有些燃烧从未熄灭——它藏在泥土里,藏在酒香中,藏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晨昏里。</p><p class="ql-block"> 神臂城军民共同创造了神臂城城36年攻防战争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并以“蒙哥大汗战死钓鱼城下,蒙古汗国不得不从欧亚战场撤军”的史实而闻名世界。</p><p class="ql-block"> 极大延缓了蒙古军队推进速度,甚至迫使蒙古大汗蒙哥战死沙场。</p><p class="ql-block"> 此战是钓鱼城战役的一部分,以“钓鱼城坚守36年”闻名,最终迫使蒙古退兵。</p><p class="ql-block"> 但1277年最后一次战役中,宋军弹尽粮绝,全城军民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标志着南宋在四川的抵抗彻底崩溃。 </p><p class="ql-block"> 神臂城在35年间历经宋蒙反复争夺,1277年蒙军用回回炮破城,守将王世昌与3000军民全部殉难,成为南宋抗元孤城的终章。但是,象征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臂城踞于险峰绝壁之间,背靠苍山,面朝大江,一道道石垒寨墙依山势蜿蜒而上,如巨臂伸展,扼守咽喉。当年刘整引蒙元铁骑南下,气势汹汹,却在这座山城之下屡屡受挫。</p><p class="ql-block"> 神臂城之战通过长达35年的消耗战,不仅展现了南宋军民的英勇。也因最终失守加速了南宋在军事、经济、民心层面的崩溃进程。</p><p class="ql-block"> 攻占了神臂城的蒙元军,为彻底消除四川的抗蒙念想,四处打探三十多年中送酒犒劳神臂城守城宋军将士的那酒坊,意图置营头沟罗汉场和小市的酒坊死地而后快。</p><p class="ql-block"> 得知消息后的酒坊掌柜们为躲避祸端,密谋商议后决定为保存酒坊星火传承,各自带上一口袋老窖泥,沿江岸上下游寻得藏身之地隐蔽,待风声过后再图兴业大计,绝不能够让泸州罗汉场营头沟和小市的酿酒技术失传。</p><p class="ql-block"> 直至1299年前后,攻战神臂城的蒙元将士,大都步入历史成为尘土后,罗汉场营头沟和小市的酒坊后人,带着父辈的嘱托和那窖泥,亦陆陆续续回到老家,重兴酿酒之业。</p><p class="ql-block"> 1324年,在郭氏创制“甘醇曲”,并逐香、清香、酱香型大曲酒的基础上,又历经了五十多年后的公元1379年,也就是大明王朝的洪武十二年,泸州营头沟和罗汉场以及小市一带,昔日躲避蒙元军杀戮的酒坊掌柜的后人们,传承下的酒坊也陆陆续续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直至那明末清初,泸州营头沟罗汉场与小市一带,众多酒坊的名气和故事,则是已经蜚声巴蜀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