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不怕他将来不会劳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聊的话题是关于劳动教育。昨天我利用值班休息时间独自一人去学生家走访。这是一位特殊家庭的孩子。当我到达走访家庭时,已是上午10:20,迎接我的是孩子的奶奶,她正在门前剥黄豆,此时孩子还没有起床。在他奶奶的多次叫喊下,才勉强起床。我向其奶奶了解原因,原来是昨天晚上玩手机、看电视到夜里11:00多。孩子假期中正常是这样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与孩子奶奶的交流过程中,她一直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交流,我向孩子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正常帮助奶奶做一些家务;二是保持正常规律的作息;三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践性作业。孩子点了点头。正当我临走时,奶奶说:“我不担心他不会做活计(劳动),大了就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了孩子奶奶的话,我禁不住说:“孩子正常参加家务劳动,特别是学会烹饪十二道菜,不仅是学会一定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培养,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孩子的奶奶点了点头。我知道,我的话她不一定认同,更不一定做得到。因为人的观点是最难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回校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关于劳动教育的问题。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劳动清单,编制了烹饪课程,开放了农耕馆、农耕园,每学期还会进行种植箱培育。希望孩子们能够认农具、识农稼、知农事、习农耕、懂农苦、品农乐。让每一位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学会各种生活技能的同时,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形成不怕吃苦、不畏困难、善于规划调整、保持坚持毅力等良好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个人回想小时候,每逢假期早上六点左右爸妈就把我喊起床,让我到田里割条沟里的草、掐棉花头等,那时我总感觉我劳作的那条田太长,怎么也到不了头。心里总想着到头了我就可以回家煮早饭了。同时也可以做作业。晚上我打开电灯做作业时,爸妈总是批评我——日不做夜摸色。渐渐地,我好像形成了抓紧时间做事的习惯,也好像感觉做作业比到田里劳动舒服多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爸妈肯定不知道劳动教育的好处,但当时的逼迫劳动确实培养了我的一些技能和品质,给我一生带来了无穷的“财富”。这也是我现在推行劳动教育的一大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走访的主人翁关于劳动教育的观点——我不怕他将来不会劳动。这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当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孩子经常性参与适当的家务劳动,也是解决亲子优质陪伴的最好方式。这是学校新父母堂中我一直强调的主题,可惜听进去并执行的家长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一名管理者。我们能够做到的是把劳动课程继续深入的做下去,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做到一个系列化。期望多年以后,这些孩子能够感受到他们劳动技能和坚毅的品质是从小就养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人的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人良好品质的形成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因此,作为教育人一定要有全面育人的眼光和坚持育人的毅力,方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仅是个人观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