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记忆:铝饭盒里的旧时光

吴蓉辉

<p class="ql-block">看到社区食堂为老人配送的盒饭,我不禁想起那个哐当作响的铝饭盒,它曾装着我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初中三年,我独自在洞头求学。我的三餐,大部分在学校食堂解决。学校有专门的大蒸笼用来为学生们蒸饭。食堂蒸饭得自带铝饭盒。</p> <p class="ql-block">每天上下学,铝饭盒是我除了书包外最重要的行囊。刚买来时它银光锃亮,用久了就渐渐暗淡,铝饭盒很耐摔,掉在地上不会坏,最多凹进去一块。盒身上布满磕碰的凹痕——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饭盒盖和底部都写有编号和姓名,像一个个护身符,守护着我们最珍视的财产。</p> <p class="ql-block">上学路上,饭盒里的米粒随着脚步轻轻作响,奏出独特的晨曲。“你的饭盒扣紧了吗?”这是同伴间最常有的问候。总有人粗心大意,没扣紧饭盒盖子,米粒撒了一路却不自知。到学校后才发现米已少了一半。只能硬着头皮少放些水,那一餐注定要吃不饱。更糟的是摔了一跤,饭盒飞出老远,那一餐就彻底泡了汤。</p> <p class="ql-block">到校第一件事不是早读,而是淘米。食堂外的水龙头前总是排着长队,我们小心翼翼地控制水流——太猛会冲走米粒,太缓又招来催促。淘米的遍数也是讲究的。过少达不到清洁的目的,过多又会造成营养流失,米饭失去口感。两遍淘洗,不多不少,这是生活教给我们的分寸感。</p> <p class="ql-block">接着是注水。米和水的配比是个学问,它决定米饭的软硬程度,水太多饭会稀,水太少会夹生。我最初蒸出的饭,不是过湿就是过干,有时不够吃,有时又吃不了,掌握不好尺度。后来慢慢地掌握了诀窍:食指第一关节处是标准水位线。水的深度没过了它,这样的话,就恰恰好。记得有次有个同学只放米忘放水,蒸出一盒生米,最后大家匀了些饭菜给他。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叫同甘共苦。</p> <p class="ql-block">放学铃声一响,我们就像离弦的箭冲向食堂,在蒸腾的热气中寻找自己的饭盒。有一段时间,我的铝饭盒连续几次神秘失踪,我只能饿肚子。那么多的铝饭盒,食堂阿姨管不了,也记不住它的动向。后来,学校开始管理整顿,饭盒不再不翼而飞。</p> <p class="ql-block">打开铝饭盒的瞬间,热气扑面而来,带着米香。这是对饥肠辘辘最好的慰藉。那时,买菜要用五颜六色的塑料菜票去食堂购菜窗口换取,当然菜票是要用人民币兑换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分享着各自从家里带来的菜肴:脆嫩的腌萝卜、咸香的鱼干、流油的咸鸭蛋...... 你夹我一点菜,我分你半块肉。这种分享往往是不对等的,但没人计较,我们在交换中学会了慷慨,在分享中懂得了情谊。仿佛这不是一顿简陋的午餐,而是一场盛宴,洋溢着青春的热度。</p> <p class="ql-block">冬天是最难熬的。冰冷的教室里,特别是最后一节课,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食堂。当终于捧起滚烫的饭盒,看着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饭香四溢。这对正在长身体的我们而言,是何等美味!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在水龙头下冲洗饭盒,准备着下一轮的循环。</p> <p class="ql-block">如今,铝饭盒早已不知去向,或许被当作废品卖掉,或许被遗落在某个角落积满灰尘,或许已化作其他形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但那些关于铝饭盒的记忆却愈发清晰:清晨量米时小心翼翼的神情;取饭盒前飞快的脚步;分享饭菜时真诚的笑容;饭盒丢失后委屈的泪水...…</p> <p class="ql-block">每一道划痕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凹陷都藏着一份情谊。铝饭盒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对一餐一饭的珍惜,更是对生活的认真以待。这些看似粗糙的往事,经过岁月的沉淀,已成为生命中最温润的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