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10月20日,我随“铁道兵重走襄渝线”旅游团走进四川达州的神剑园。秋阳正好,山色如画,这座藏在罗江镇高石村的红色景区,像一本摊开在巴山腹地的历史书,等你一页页翻阅。这里曾是“神剑将军”张爱萍的故乡,如今以他的足迹为引,串起一段段共和国峥嵘岁月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刚入园,游客中心前的广场上人声鼎沸。电子屏滚动着欢迎语,我们一行人在此集合,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出征前动员。有人拍照打卡,有人低声讨论行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庄重又亲切的氛围——这不只是旅行的起点,更像是走进历史的门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仿佛被拉长。张爱萍将军少年时“仗剑出夔门”的豪情,在展陈中娓娓道来;而转过身,迎面便是“东风”导弹与“两弹一星”模型构筑的科技长廊。一边是热血青年奔赴革命的剪影,一边是大国重器划破长空的轨迹,两种力量在此交汇,让人不禁驻足沉思:正是这一代人的牺牲与坚守,才换来了今日仰望星空的底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园区核心是“四馆一广场”,布局清晰,步步有景。每一步都像在打开一个时代的密匣,从战火纷飞的苏区,到戈壁滩上的惊天一响,再到今日巍然矗立的导弹真品,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触、可感、可仰望的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震撼的莫过于神剑馆里的那枚“东风-3”弹道导弹——火箭军赠送的退役真品。像一头沉睡的猛兽。护栏外,人们仰头凝视,有人轻声念着型号参数,有人默默举起手机。我不由走近几步,指尖几乎要触到那冰冷的金属外壳。它不发声,却胜过千言万语:这是属于中国的脊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身着军装的铁道兵老兵走过导弹旁,神采奕奕,帽徽闪亮。此刻重逢,眼神里充滿了敬意。秋风拂过金黄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那段峥嵘岁月在低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结队而行,或聆听讲解,或驻足沉思。有人谈论中国的航天成就,有人在雕塑前轻声讲述将军往事。这份集体记忆的传递,让红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流淌在脚步里的温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上,除了“东风-3”,还有59式坦克、122mm榴弹炮、导弹运输车等退役装备一字排开。我们或与坦克合影,或站在一旁静静沉思凝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站在一辆老式坦克旁,看它炮管指向远方的山峦。秋叶在风中飘落,金黄与深绿交织,衬得这钢铁巨兽多了几分温柔。它曾咆哮于训练场,如今静卧于青山之下,像一位卸甲归田的老兵,守望着和平的田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中央的导弹高耸入云,在斜阳中熠熠生辉。阳光从山后斜照而来,将它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要延伸到过去与未来之间。几个游客在底座前合影,笑声清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纪念的不只是武器,更是那些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阳光洒在这座象征腾飞的导弹上。远处山峦起伏,蓝天如洗,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有力——就像那个年代的人,沉默却坚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导弹静静矗立,身旁是金属搭建的发射塔,楼梯盘旋而上,仿佛仍有人即将登顶点火。蓝天之下,它像一支写向苍穹的钢笔,记录着民族自强的誓言。我不知它是否真的发射过,但我知道,它承载过的使命,早已在历史天空炸出一朵不灭的蘑菇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傍晚的斜阳洒在广场中央的导弹上,连同那座未来感十足的建筑一起镀上金边。参观者三三两两徘徊其间,或拍照,或交谈。山影如屏,云卷云舒,这一刻的安宁,恰是当年无数人用一生奔赴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主展馆,张爱萍主持“两弹一星”的历程徐徐展开。解密文件、手稿笔记、戈壁会战复原场景,还有科学家群像,每一件都让人屏息。最有趣的是触摸屏上的“遥控发射”体验,我试着点击“点火”,屏幕上顿时腾起蘑菇云,冲击波模拟影像席卷而来——那一刻,仿佛我也成了指挥大厅里的一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客们从展览馆前走过,阳光在他们身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建筑棱角分明,像一把出鞘的剑,指向天空。他们边走边聊,神情专注,仿佛正穿越一段厚重的历史隧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馆入口的建筑格外抢眼,巨大的矩形屏幕上映着巴山云雾。台阶宽阔,通向未知的展厅深处。站在这里,就像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点,一步踏出,便是半个世纪的风云激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玻璃幕墙映着蓝天与山丘,现代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有人进进出出,脚步轻缓,生怕惊扰了这份肃穆。我站在门口回望,忽然觉得,这园区不只是纪念过去的地方,更是在告诉后来者:我们要记得什么,又要走向何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川陕苏区战史馆内,“东方巨响”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背景是原子弹爆炸的橙黄云团。1964年那一声巨响,不只是科技的突破,更是民族尊严的宣告。旁边文字讲述着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攻坚之路,短短两年零八个月,中国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馆内的楼梯泛着蓝橙灯光,科技感十足。显示屏提醒“二楼施工,暂未开放”,可这并不影响人们的热情。每一级台阶,都像在向上攀登一段历史的高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模拟洞穴般的展厅,岩壁粗糙,光影柔和,仿佛置身地下指挥所。这里讲述的是红军在川陕苏区的生死奋战,每一幅图、每一段文字,都在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墙上挂着将领的画像,深蓝弧形背景如夜空般深邃。有人驻足凝视,有人拍照留念。右侧屏幕播放着历史影像,那些年轻的面孔穿越时空,依然明亮如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馆内,宇宙壁画铺满整面墙,火箭与卫星在星河中穿行。我们站在火箭模型前,听着讲解。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当年的科学家们,也是这样仰望星空,然后低头写下公式,把梦想送上苍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照片墙上,黑白与彩色交织,记录着一个个决定命运的瞬间。工作人员轻声讲解,参观者静静聆听。没有喧嚣,只有心与心的对话——那是我们与先辈之间,最朴素的连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神剑园最打动我的,是它把“红军精神”与“国防科技”融为一炉。这里有血与火的战史,也有光与电的辉煌;有烈士墙上三万多个名字的浩气长存,也有导弹真品带来的震撼冲击。它不只是纪念,更是传承——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仰望中坚定前行。</b></p> <p class="ql-block">李金星2025年10月5日于西安北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