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游

李卫彬

晋南二日游 <p class="ql-block">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我们全家五口驱车来了一次运城二日游。</p> <p class="ql-block">  10月2日早,我们驱车近4小时,首先来到了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下化乡半坡村的黄河大梯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以北魏时期人工开凿的365级挂壁天梯为核心景观,融合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是传说中“登天梯、跃龙门”的发源地。‌</p> 黄河大梯子崖 <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在龙门山附近遇蛟龙阻扰,工程无法进展。大禹无计可施,便凿出通天石梯(梯子崖),登上天庭,向天帝告状。天帝遣天兵天将收服蛟龙,令其协助大禹治理水患。</p> <p class="ql-block">  随后大禹率民众昼夜奋战,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在龙门山凿出了一个像两扇石门一般的豁口,使漫漫洪水奔涌而下,得以疏通黄河,治理水患,百姓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原本居住在黄河上游的鲤鱼却被冲出了豁口,骤然跌落于石门之下,此处两山壁立,水流湍急,鲤鱼无法溯流而上,便与大禹夫妇理论,大禹的妻子涂山氏说道:“能跃上此豁口者,便可化为飞龙,腾云上天……”。</p> <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每逢暮春桃汛季节,便有无数的金色鲤鱼循着黄河逆流而上,聚在外形酷似两扇大石门的豁口之下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顷刻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此后,化龙飞升之处便被大禹命名为“龙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代《三才图会》记载:“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赛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尽斧凿,形状似门,夏禹定为‘龙门’。”</p> <p class="ql-block">  东汉《三秦记》记载:“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住宿于永济市。</p> 普救寺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核心场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轶事(如“梨花深院”“书斋院”)发生于此,元代王实甫捐资重修并创作杂剧,奠定其文化地位。‌‌</p> 蒲津渡遗址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18公里蒲州故城西门外,东临古典戏曲古著《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西近中华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总面积2268平方米,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朝时便建造过浮桥,现存遗址始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的发掘,尤其是开元铁牛、铁人等物的出土,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我国桥梁史、冶炼铸造工艺、黄河故道的变迁、水文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英国剑桥大学《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特约作者唐寰澄先生见到气势磅礴的铁牛后,十分激动\他在向国外宣传报导铁牛时指出:“这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伽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厌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桥梁建筑、冶炼铸造、工艺造型、黄河变迁、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鹳雀楼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是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而名扬天下。‌始建于北周时期(约557-580年),原为军事戍楼,1222年毁于战火,1997年重建后于2002年开放,楼高73.9米,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曾获鲁班奖和詹天佑奖‌。‌</p> <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北周始建‌:北周大冢宰宇文护为军事防御而建,因常有鹳雀栖息得名。‌</p><p class="ql-block">‌唐宋兴盛‌:成为文人雅士聚集地,王之涣《登鹳雀楼》使其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元代焚毁‌:1222年战火中焚毁,基址明初因黄河泛滥彻底消失。‌‌</p><p class="ql-block">‌现代重建‌:1997年12月奠基,2002年9月竣工开放,复建工程获鲁班奖(2003年)和詹天佑奖(2004年)。‌‌</p> <p class="ql-block">地点:山西·运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0月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备:nova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李卫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