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思考成为习惯</p><p class="ql-block"> 刘继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是否也曾这样——下班回家,身体像被预设了程序,自动瘫进沙发,手指无意识地滑开手机?日子在重复中悄然流逝,仿佛一辆沿着既定轨道滑行的列车,无声无息,不起波澜。</p><p class="ql-block"> 可曾想过,为什么我们总在相似的情境下,做出相似的反应?为什么忙碌终日,却常感成长停滞?是生活本就如此,还是我们忘了赋予它另一种可能?</p><p class="ql-block"> 思考,是打破惯性的第一声叩问。它让我们从“自动运行”中惊醒,像一道外力,迫使滑行的轨迹转向。把瑜伽垫铺在沙发前,是思考后对健康的回应;让手机远离卧室,是思考后对睡眠的尊重;将书本置于床头,是思考后对精神的喂养。再微小的改变,背后都是思考与惯性的较量。</p><p class="ql-block"> 思考,是穿透表象的一束光。为什么我们总在微信的红点与提示音中疲于奔命?为什么看似高效的沟通,反而成了专注的杀手?若不停下来追问,我们是否会把“虚假的忙碌”错认为“充实的人生”?卡尼曼早已点破:没有深度的思考,勤奋只是徒劳的重复。</p><p class="ql-block"> 思考,更是构建认知的一座桥。它不仅是质疑“为什么”,更是探寻“还有什么”;不仅是分析“如何做”,更是反思“是否值得做”。从点状的感性判断,到线性的逻辑推演,再到立体的结构思维——思考的维度,决定了我们认知的边界。当我们学会用系统视角观察万物关联,用批判心态审视信息真伪,用多元立场包容异见,我们便不再是被动接受世界的乘客,而是主动掌舵的船长。</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让思考生根?从“为什么”开始,像孩子般追问到底;在情绪翻涌时冷静,以局外人之眼审视自己;向深处挖掘,也向广处延伸,不让偏见束缚眼界;在复盘中沉淀,让每一次反思都成为下一次思考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思考是反人性的挣扎,是大脑不愿承担的负重。但恰恰是这“反人性”的坚持,让我们从生存走向觉醒;恰恰是这看似“费力”的深度,让我们在浮世中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 再普通的一天,因思考而不同;再平凡的人生,因深度而辽阔。</p><p class="ql-block"> 若你问我,人与人的差距究竟从何而来?我会答:或许就藏在那日复一日的“不过脑子”,与那一刻不停的“追问到底”之间。</p><p class="ql-block"> 你,选择成为哪一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