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金秋,我们一行随“闽粤两省六日游”旅行团赴福建、广东沿海旅游,走过了海边,游览了寺庙、博物馆,还有古街古村等,但其中的“两人一桥”,竟然让我感慨不已,脑海中泛起的思潮久久难以平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两人一桥,两人一是唐代的韩愈、一是现代的谷文昌,桥便是广济桥。在潮州,韩愈的印记无处不在。韩山巍巍,韩水汤汤,昌黎路上书声琅琅。人们为缅怀韩愈的功绩,以其姓命名的有:韩山、韩水、韩渠、韩江,用他自号“昌黎”命名的有:昌黎路,昌黎学校。难怪佛教大师赵朴初评说:“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试问千古风流,谁能让山河易姓,让百姓世代铭记?</p>         谷文昌,河南省林州市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勋。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县委书记。他不畏艰苦,实事求是,带领东山县人民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如今他虽然离开了人世,每逢过年过节,这里盛行着“先祭谷公,再拜祖宗”的独特民俗。一个县委书记,何以在百姓心中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千年潮州古城,与韩愈相关的历史遗迹很多,但老天不作美,受台风影响,不是暴风就是大雨,给我们的旅游留下许多遗憾,该游的地方未能成行,特别是过了广济桥,韩公祠就位于桥东的笔架山上,却未能上去。据说韩公祠巍峨高大,气势雄伟。进入大门,韩公塑像文雅,面容温和,纪念馆里记载着韩愈的件件功绩。</p>  <p class="ql-block">        元和十四年,正月十四日,已经51岁的韩愈因谏迎佛骨,引起唐宪宗的大怒,下诏贬他为潮洲刺史。当他徒步蓝田关口时,大雪纷飞,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療江边”的千古绝唱。风雪之中,他是那么兀傲,那么倔强,那么光彩照人,却又是那么的孤单,那么的凄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到达潮州时,韩愈已是衣着褴褛,形销骨立,哪里还像一个朝廷官员。尽管如此,他还是尽心尽职,八个月中为潮州干了四件大事:一是祭杀鳄鱼,安顿百姓,消除大家的困苦。二是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为穷困奴婢赎身,还她们自由。三是兴修水利,凿井修渠,造福百姓;四是兴办学校,创办韩山书院,开创潮州教育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四件大事完全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情,深得民心拥戴。难怪当代学者梁衡发出这样的感叹:“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是啊,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立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韩愈可能没想到,千年之后,又有一人做人做事竟与他有些相似,这人就是谷文昌。他是河南省林州市人,早年参加革命,1949年元月随解放军南下至福建省东山岛,次年东山岛解放,建立东山县。谷文昌先后任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东山县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总面积243.4平方公里,是全国第六、全省第二大海岛县。那时岛上有3.5万多亩荒沙滩,狂风起时飞沙漫天,侵袭村庄,吞噬田园。谷文昌了解这一情况后,下定决心,率领群众战风沙,治旱涝,并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谷文昌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腿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带领干部群众在百里海滩摆开战场,掀起扎扎实实的造林运动。到1964年,全县造林8.2万亩,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完成绿化,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有人说文昌身上只有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没有丝毫形式主义。解放初期,他勇于担当,将政治利益置之度外,敢于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使许多群众免受政治歧视。为组织群众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缓解旱情,他身先士卒,冬天顶着狂啸的寒风在海边跋涉,夏天在地表60度以上的沙地上行走,和大家一道挖塘打井、修筑水库,使东山县告别了多灾多难,告别了贫穷落后。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文革”中,谷文昌遭受残酷批斗,全家被下放到红旗大队当农民,他仍牢记党的宗旨,把厄运置之度外,千方百计帮助生产大队发展生产,使大队粮食亩产过千斤。群众看着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满囤满仓,把谷文昌亲切地称为“谷满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81年,谷文昌因病逝世后,当地群众把他的骨灰葬在东山岛上,并自发捐资,建起了谷文昌纪念馆。走进纪念馆,一幅幅相关图片,一件件当年他用过的农具、穿过的简陋衣物,磨破的鞋子似乎还在述说那难忘的过去。看到这些我不由得感慨万分:为什么今天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抱怨政绩得不到好评,抱怨群众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骂娘,此刻该从谷文昌身上找到答案,并扪心自问:我们给的是百姓真正需要的吗?我们做的,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岭南旅游,有这样一句俗话:“到广东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座桥就是名列我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潮州广济桥。为什么它这样引人呢?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传说古时候康济和尚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分别动议从韩江东西两边开始建桥,看谁先建到江中连接点,谁知半夜刮起台风,双方只好作罢,剩下中间一截断口,遂采取浮船的形式相连接,白天过人,晚上拆除通航,于是便有了“过河拆桥”一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整个桥梁由东西二段石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这种“梁舟结合、刚柔相济”的桥梁结构,蕴含互变哲学、演绎着华夏民族的古老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漫步大桥,只见桥上亭台楼阁形态各异,楹联匾额如诗如画,仿佛穿越千年,触摸到潮州“海滨邹鲁”的文脉绵长。是啊,它何尝不是潮州的魂,韩江的诗,更是世界潮人的精神原乡。在这里,历史与当下交织,匠艺与烟火共存,既儒雅精致,又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中央,东望韩公祠,西思谷公墓,忽然明了:真正的丰碑,从不在金石之上。韩愈治潮八月,谷文昌扎根三十载,时间长短各异,却同样用一颗赤子之心,换来了江山的永恒铭记。二人相隔千年,却用同样的答案告诉我们:唯有将心浸入民生的土壤,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不朽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或许就是岭南之行最珍贵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