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荣耀一一重温《英雄儿女》

读对经典

<p class="ql-block">手机视频号不经意间跳出老电影《英雄儿女》,心头蓦地一震。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将我带回上世纪六十年代,花果山下猴嘴大会堂的银幕前。那时,硝烟未远,英雄犹在,一部《英雄儿女》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热血。它不仅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更是一曲黄土地上回响的英雄赞歌,唤醒我们对英烈最深的敬意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后,在国家烈士纪念日这一天,我再次静心重温这部曾无数次观看的经典之作,心中感慨如潮。岁月流转,光影不老,影片中的人物依旧鲜活如初——无论是田方饰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郭振清塑造的王团长,还是刘世龙扮演的王成、刘尚娴演绎的王芳,乃至警卫员小刘、排长、王福彪、朝鲜金大爷……每一个角色都朴实无华,却栩栩如生,扎根于那片战火纷飞却充满信仰的黄土地。</p> <p class="ql-block">田方在《英雄儿女》中饰演的王文清,是一位正气凛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委,更是全片的灵魂人物。他以细腻深沉的表演,将一位革命导师、战场指挥员与慈爱父亲三重身份融为一体,刚毅中见温情,坚定中含柔情。谁能想到,这位从延安走来的革命者,年轻时竟是国统区上海滩的电影明星?身份的反差,成就了艺术的升华。而他在1963年已年过五旬,身居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之位,却甘愿放下身份,投身剧组,以演员之身诠释英雄之魂——这般军人风骨,今日影坛几人能及?</p> <p class="ql-block">郭振清饰演的王团长,干练而不失亲切,风趣中透着威严,将志愿军前线指挥员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言谈举止间流露的是人民军队特有的官兵情谊。从《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到《英雄儿女》的王团长,郭振清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迥然不同,却同样深入人心。他不靠浮华炫技,而是以真实与厚重赢得观众敬仰。即便后来淡出舞台,依旧低调谦和,演小角色亦全力以赴——这才是真正的德艺双馨,是黄土地上孕育出的艺术脊梁。</p> <p class="ql-block">刘世龙饰演的王成,刘尚娴饰演的王芳,虽非俊男靓女,也非科班出身,却以真挚的表演让亿万观众记住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记住了战地上的歌声与泪水。他们不是被包装出来的明星,而是从人民中走出的演员,像极了千千万万奔赴前线的志愿军儿女。影片不靠口号煽情,而以细节动人:坑道里王主任为警卫员缝补衣裳,深夜为女儿洗苹果,军长与参谋在战隙间对弈谈笑……这些看似平凡的画面,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映照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人民军人情感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影片《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196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团圆》,从文字到银幕,历时三年打磨,终成不朽经典。巴金,这位曾以《家》《春》《秋》揭露旧时代苦难的文学巨匠,竟以深情笔触走进军旅题材,书写抗美援朝的英雄史诗。他没有亲历朝鲜战场,却用心灵贴近战士的胸膛,将家国情怀融入血脉。影片以黑白影像凝练悲壮,以磅礴配乐激荡人心,情节跌宕,情感深沉。即便在“文革”动荡岁月,它也未曾被湮没——因其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是黄土地上永不褪色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英雄儿女》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响,一座矗立在民族记忆中的丰碑。它用真实的情感、朴素的镜头、深沉的叙事,讲述着牺牲与信仰、家国与亲情。在今日技术炫目却内容空洞的影视洪流中,它如一股清泉,洗去浮华,直抵人心。重温这部影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战火中的身影,更是黄土地上生长出的英雄品格——坚韧、无私、忠诚、无畏。那声“为了胜利”的呐喊,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晨光中依然铿锵回响,让“英雄”二字,在我们心中重新燃起温度与重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