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所遇》(上)

qiuxing

<p class="ql-block">作者/qiuxing</p> 写在前面的话 <p class="ql-block">退休多年,离境游多次,碰到很多囧事、趣事、傻眼事,捏拢起来,编成《旅途所遇》,与新朋老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飞抵夏威夷,游览珍珠港。回到酒店,已是掌灯时分。第一件事,忙着为摄像机充电。美国电压和电器插座均与中国不同,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电压转换器和插座转换器,七接八连地充起电来。不料“嘭”地一声爆响,电压转换器冒出一股白烟,并散发出浓烈的、刺鼻的塑料焦臭味,一摸转换器,烫得我连连甩手。说时迟 那时快,房间和卫生间内所有灯光齐刷刷熄灭。</p><p class="ql-block"> 坏了!初来乍到美国,一旦烧坏电视机、冰箱,山姆大叔不讲人情讲法律,届时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能掏出一沓冤枉钱赔款了事。</p><p class="ql-block"> 苦了!天已全黑,停电了怎么办?我不会说英语,老美也不懂中国话,如何交流?硬着头皮,打电话到服务总台:哈罗!1407房间停电了!请派人检修!说了一连串汉语,估计对方只能听懂哈罗两字。果然,话筒那头传来一阵咕噜咕噜的英语。我尽力抛出几个英语倒装句:阿尔英格理西 No!告诉对方,我听不懂英语。然而纯粹是鸡对鸭讲。线的那端仍然是稀哩哗啦的英语声。</p><p class="ql-block"> 急中生智,我拿起笔和纸下电梯直奔服务台。找到一位五旬年龄的男性老美,先写下1407四个阿拉伯数字的客房号,接着画了个闪电图案,并在旁边打了个大叉,意寓电出了问题;又画了个电灯泡,在旁边叉个小叉,表示灯不亮了,紧挨着写下“SOS”国际通用的求救字母。</p><p class="ql-block"> 那位聪明的老美,居然看懂了我的鬼画符,拿起对讲机“咕噜咕噜”起来,我猜他在布置检修任务,便在仅会的三、四个简单英语单词里,挑出一个“三克油”对他表示感谢。老美令人意外地字正腔圆地回敬我一句:“谢谢!”</p><p class="ql-block"> 半支烟工夫,一位肤色黑黑、笑容可掬的电工上门检修。不待他开口,我指指电视机,耸耸肩,指指顶灯,耸耸肩,指指壁灯,耸耸肩,最后两手一摊,中英文合璧:统统地 NO!</p><p class="ql-block"> 电工把各路开关按了一遍,所有灯具和电器都没有动静。他跑至通道,把电箱内一个跳闸开关重新推了上去。刷!房间内立马灯火通明。</p> <p class="ql-block">去龙达山城的这天早上,坐在酒店大堂候车的一位女驴友的“酷奇”包被西班牙小偷拿走了。因其首次出国,包里除了一大笔欧元,还有画蛇添足的国内身份证和五千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说起来像三幕小话剧。第一幕:两位在酒店大门外抽烟的男驴友,看见一辆未曾熄火的小车里先后下来三个当地人,笃笃悠悠进入酒店。第二幕:几分钟后,抽烟者又看见这三个当地人一出酒店门便狂奔起来,钻进未熄火的小车绝尘而去。第三幕(回闪):两位女驴友背着包在沙发上闲聊,一个西班牙人上前善意提醒她俩衣服上沾染蕃茄酱,低头一瞧,果然是。两位女驴友同时起身去洗手间清理。所不同的是,一位仍然背着包,一位却顺手把背包放在沙发上。过了一会儿,那位放下包的女驴友惊慌失措地叫起来:我的包呢?我的包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旅程还得按步就班地继续。被窃包者的丈夫站在开往山城龙达的大巴走道上,语调低沉地说:早上发生的事,诸位都已知道,钱财损失是其次,重要的是,我太太的包里还有半个月的高血压药,希望药品富余者支援一下。</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酒店的客房与别国不同,不用磁卡,临睡前必须用钥匙锁上门。但驴友们都以为房门关上便自动锁上,在奥国连续两天都是虚掩着房门睡觉的。没有窃贼光临,一切相安无事,然而在维也纳的某个凌晨,一个幽灵告诉驴友:奥地利的酒店客房必须锁门,否则让你“奥门痛”!</p><p class="ql-block"> 首先感到“奥门痛”的是一位年近八旬的大学教授,老先生在维也纳的晨曦里,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白人汉子,正在客房内翻他妻子的手提包。老教授立马起身与窃贼争夺手提包,并熟练地用英语高喊:警察!救人!警察!救命!窃贼闻之,弃包夺门而逃。老先生穷追不舎,但毕竟年事已高,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眼睁睁看着窃贼消失在维也纳的晨色里。</p><p class="ql-block"> 酒店值班人员目睹这一幕,马上向警局报案。很快,警方让老先生上警局录口供,来回折腾了两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老先生被窃美金800多元、人民帀5000多元,他诅丧地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因为酒店内没有监视器,他的损失谈不上巨大,也没受到人身伤害,警方仅是备个案而已,绝不会为之大动干戈。</p><p class="ql-block"> 正当驴友们安慰老夫妻俩时,第二个“奥门痛”发作了:一位陈姓胖驴友下意识摸了摸裤袋,连呼不好,说我的钱也不见了。一共是450欧元和3000多元人民帀。他要求导游报案。此时老教授反过来安慰他:只能自认倒霉了!你一报案,去警局来回两小时,不但追不回钱,连马上要去观看的两个景点也去不了。胖先生脸色灰白,长吁短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奥门痛”复“奥门痛”,偷盗案件各国有,莫言西方天晴朗,乌云照样蒙眼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