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跳出二元对立:在古今音乐对话中看见人文演进的真义</p><p class="ql-block"> 当苏州金海鸥先生力赞中国古代音乐“尽善尽美”,主张回归古代礼乐雅乐时代,与年轻吉他手上官先生断言“中国古代音乐一无是处、甚至无音乐”的观点碰撞时,这场争论看似是对“古代音乐价值”的认知分歧,实则陷入了“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二元对立误区。若以“音乐随社会思想演进”的视角审视便会发现,二者均忽略了音乐作为文化载体的时代性——古代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却非“尽善尽美”;现代音乐虽契合当下需求,亦非凭空诞生。唯有跳出非黑即白的判断,才能读懂古今音乐背后,人类社会从“集体本位”到“个体本位”的人文觉醒脉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一、对“复古论”的审视:古代音乐是文化瑰宝,但非“尽善尽美”的终极形态</b></p><p class="ql-block"> 金海鸥先生对古代音乐的推崇,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这种情怀值得尊重——古代音乐确实是承载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其价值不应被忽视。以《高山流水》为例,这首古琴曲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战国时便有相关琴曲故事流传,其旋律通过灵动的泛音、按音,传递出山水的悠远意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感慨 ,彰显了古人对精神契合的追求,成为传统音乐文化的经典符号。再如《梅花三弄》,借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性,通过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采用泛音奏法,展现高洁、清逸、耐寒的品格,映射出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还有表现垓下之战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以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法,如轮指、扫弦等,生动呈现出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将楚汉相争的宏大历史事件融入音乐叙事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但将古代音乐视为“尽善尽美”,主张“回到古代礼乐时代”,则忽视了音乐的“时代适配性”。古代音乐核心特质与农业社会等级秩序、集体本位思想深度绑定,存在诸多局限性。像宫廷雅乐虽庄重,却因过度服务于礼仪秩序,使得音乐艺术性沦为等级附庸,个体情感表达受压抑;“口传心授”传承模式与工尺谱的模糊性,致使大量曲目失传,艺术活力受限;“雅俗分野”让音乐成为贵族与文人的专属,难以全民共享。这些局限是古代社会形态的必然产物,当社会从“集体本位”迈向“个体本位”,人们对音乐需求从“教化”转向“自我表达”,试图回归古代音乐时代,实则是忽视音乐与社会思想共生规律,也低估了现代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对“否定论”的批驳:古代音乐绝非“一无是处”,而是现代音乐的文化源头</b></p><p class="ql-block"> 上官先生认为“中国古代音乐一无是处、甚至无古代音乐”的观点,是对历史与艺术的严重误读。仅从曲目来看,中国古代音乐便有着深厚积淀。《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原是东汉末年广陵地区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虽早期无内容记载,但如今多数琴家依据聂政刺韩王的传说解读。其乐曲节奏变化丰富,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展现出悲壮的情感力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平沙落雁》描绘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营造出秋高气爽、宁静悠远的意境 ,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诗意表达。《渔樵问答》以对答式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曲意深长,神情洒脱,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是古代音乐对人生哲学思考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古代音乐对现代音乐,尤其是流行歌曲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在旋律方面,很多流行歌曲借鉴古代乐曲的音调和节奏。例如霍尊的《卷珠帘》,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大量运用了五声音阶,这种源自古代音乐的音阶体系,让歌曲充满古典韵味,完美展现出含蓄、温婉的东方气质,仿佛将听众带入如梦似幻的古典意境 。在歌词创作上,流行歌曲常常直接引用或巧妙改编古代诗词 ,赋予歌曲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直接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歌词,将古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通过现代流行音乐的演绎传递给当代听众,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在乐器运用上,古代乐器频繁出现在流行歌曲编曲中。周杰伦的《青花瓷》,以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开篇,清脆的音符如灵动的精灵,瞬间营造出古典雅致的氛围,与歌曲中描绘的青花瓷之美相得益彰 。在演唱技巧上,不少歌手融入戏曲唱腔,增添歌曲表现力。像张杰的《身骑白马》,中间一段高亢激昂的戏腔,不仅提升了歌曲的层次感,更将歌曲情感推向高潮,让观众深刻领略到传统戏曲唱腔的独特魅力 。这些流行歌曲对古代音乐元素的运用,充分证明古代音乐是现代音乐不可或缺的文化源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回归自然本质:古今音乐无“优劣”,唯有“时代之别”</b></p><p class="ql-block"> 这场争论核心误区在于将“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对立,试图分出“优劣”,却忽视二者本质是“社会思想演进的文化镜像”。古代音乐是传统社会“集体本位”思想体现,现代音乐是现代社会“个体本位”思想表达,二者差异是时代进步必然,而非价值高低分野。</p><p class="ql-block"> 古代音乐价值在于记录人类对“集体和谐”的探索,保留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为现代音乐提供文化根基;现代音乐价值在于呼应人类对“个体觉醒”的追求,以直白表达、包容风格、便捷传播,实现“音乐为人服务”本质,推动人文关怀深化。从古代雅乐“礼仪工具”到现代音乐“自我载体”,从“乐为礼服务”到“乐为人服务”,音乐形态变迁背后,是人类社会对“人”的关注不断深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不断强化的进步历程,这才是古今音乐关系核心,而非“复古”与“否定”的二元对立。</p><p class="ql-block"> 金海鸥先生对传统的珍视与上官先生对现代的认同,本可成为互补视角,但因陷入“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误区,偏离了对音乐本质的认知。真正理性态度应是尊重古代音乐历史价值,汲取文化养分,认可现代音乐时代意义,推动传统与现代创新融合。唯有如此,才能跳出争论漩涡,在古今音乐对话中,看见人类文明走向人文觉醒的生动轨迹,让音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集体与个体的文化纽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