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记忆——中国供销社博物馆

傅伟

<p class="ql-block">  中国供销社博物馆,位于南京溧水晶桥镇石山下村,由溧水区供销合作社承建开馆,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全国供销社系统规模最大的专题博物馆内,新旧时光在此交错相遇,老物件隐藏着岁月故事。如果能到这里参观,对上了岁数的人来讲,带来的必定是满满的回忆;而对儿童和年轻人来说,带给他们的则是种种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厅共有三层,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大篇章:合作溯源(1949年前)、发展印记(1949—1978年)、改革前行(1979—1994年)、砥砺奋进(1995—2012年)、再铸辉煌(2012年至今)。通过蜡像、历史票据、生活用品实物展陈及农技培训、商品供销场景复原,系统呈现了供销社从革命时期至新时代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一条扁担、一个背篓,跋山涉水,送货下乡。</p> <p class="ql-block">收蘑菇——<span style="font-size:18px;">溧水本地供销社收蘑菇的摊位复原得惟妙惟肖。</span>农民们将自家种植和采集的蘑菇送往供销社收购站,三位工作人员,一人开票计数,一人过秤,一人付款。</p> <p class="ql-block">供销社的农技站,销售化肥和农药。</p> <p class="ql-block">做新衣——在计划经济年代,添置新衣都需要布票,一般农村家庭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会将积攒的布票取出,前往供销社买布,再请裁缝来家里给孩子或老人做新衣。</p> <p class="ql-block">做新衣这家的室内陈设,应该也是当地农家住户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供销社收购棉花</p> <p class="ql-block">看电影去喽!——展馆复制还原了当年的露天电影场景。看露天电影,给太多的“过来人”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来到二层展馆,仿佛穿越回上个世纪。供销社门市部老式柜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散<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着浓浓的怀旧风。</span>搪瓷盆、竹壳水瓶、煤油灯、手电筒、柳条箱、布匹……居然都是原来的全新商品,种类全、数量多,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白圈内的传票夹,很多人应该很熟悉吧——那个年代,稍大一点的商店,营业员是不负责收款找零的,因此需将顾客购买的商品写一票据与所付款夹在票夹上,通过连接会计柜台的一根长长的铁丝,传送过去,会计审核收款,在发票上盖章,连同找零款再通过票夹传回给营业员。回想起来,当年这个场景很有味道,只见数根铁丝上票夹飞来飞去,发出“嗖嗖”的奇妙声音,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妥妥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全国名牌——上海“蜜蜂牌”缝纫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辆上海“凤凰”牌自行车,它与上海“永久”、天津“飞鸽”,共为当年全国自行车中的三大名牌。</p><p class="ql-block">过去自行车分“二六”型和“二八”型,二六型为女式车,中间没有大杠;二八型为男式车,中间有大杠,所以也俗称“二八大杠”。</p><p class="ql-block">那时,小孩学骑自行车,因个小,右腿跨不过大杠,只能从杠下穿过踩在右脚踏上,名曰“套螃蟹”,骑起来的姿势造型虽然别扭,但也挺别致,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学车经历。</p> <p class="ql-block">手揺计算机,从那锈迹斑斑的身影看,已很有些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家庭能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三转一响”的四大件,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如再有电视和电话那则是锦上添花了。</p> <p class="ql-block">走进课堂,不禁感慨: <span style="font-size:18px;">弹指一挥六十载,</span>青丝白发刹那间。时光荏苒催人老,可否允我再少年?</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壁画,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城镇、乡村风貌,惯炮、弹弓、打梭、打弹子、丢手帕、捉迷藏、跳皮筋、滚铁环、官兵捉强盗……谁小时候还没玩过呢?</p> <p class="ql-block">票证展厅的各个展柜里,摆满了全国各地的种种票证,五花八门,不计其数,看的眼花缭乱,只能零星摄取了。</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商品供应匮乏,供需矛盾突出,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各种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统称为“票证”。</p> <p class="ql-block">票证的八项种类: 粮食类、肉蛋类、食油类、副食类、工业品类、棉织品类、日用杂品类、生产资料类。</p><p class="ql-block">除以上八类外,还有点心票、馒头票、红薯票、香烟票、手表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等。</p> <p class="ql-block">票证的演变: 1955年,第一张“全国通用粮票”由国家粮食部发行,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使用各种商品票证。</p><p class="ql-block">1957年,我国开始印发肉票,凭票购买猪肉和牛、羊肉。</p><p class="ql-block">1959年,市场副食品供应全面紧张,对大白菜、萝卜、葱、蒜、豆制品、副食调味品、蛋糕、糖块也采取按城镇人口分配,限量凭票证供应。</p><p class="ql-block">1962年,粮食定量以外,每人每月发豆票一张,供应豆类半斤,1964年5月豆票取消。</p><p class="ql-block">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发行了大量的“语录票”。</p><p class="ql-block">1992年,北京市率先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p><p class="ql-block">1993年,全国各地陆续停用各种票证,票证历史结束。</p> <p class="ql-block">来此参观,正值国庆76周年之际,在一层和二层楼梯的墙面上,看到了数十张老报纸,注目凝视许久,心情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 2025年10月2日</p>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