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方普觉寺‌(卧佛寺)探秘

踏遍青山

<p class="ql-block">北京卧佛寺,正式名称为‌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植物园北园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以供奉元代铜铸卧佛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卧佛寺”中轴路口的牌坊,木牌坊为四柱三楼式,简瓦屋面,额书“智光重明”。</p> <p class="ql-block">木牌坊后是长百余米的林荫道,通往北头的琉璃牌楼。</p> <p class="ql-block">卧佛寺正门外一座琉璃彩坊,四柱七楼,金碧辉煌。牌坊上,正面刻有乾隆的题额为:“同参密藏”。牌坊为四柱三间七楼、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扩建卧佛寺时修建。该牌坊规格甚高,代表着十方普觉寺在清代政治、宗教生活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初名兜率寺,后历经多次更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由雍正皇帝赐名“十方普觉寺”。寺院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布局,是北京少数仍存千年古刹风貌的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沿中轴线分布,依次为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和卧佛殿。核心文物为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铸造的释迦牟尼铜卧佛,呈涅槃姿态,周围环立十二圆觉菩萨像,展现了元代高超的铸造工艺。‌‌</p> <p class="ql-block">琉璃彩坊的背面刻有乾隆的题额为:“具足精严”。</p> <p class="ql-block">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卧佛寺现为北京重要文化景点,寺内古树参天,环境清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宗教建筑艺术上,还与曹雪芹等文化名人有所关联,是研究北京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从琉璃牌楼进入卧佛寺,面前是一座白石桥,架在半月形的放生池上,许多寺庙的放生池是没有桥的,古代寺院放生池大都是方形的,而半月形放生池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卧佛寺放生池由樱桃沟水脉引入,又称作“月池”。另有钟楼和鼓楼坐落两旁。</p> <p class="ql-block">罕見的半月形放生池,池中锦鲤游弋,倒映着汉白玉桥和钟楼,意境悠远。</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是卧佛寺第一座殿堂。正中门额上悬“十方普觉寺”匾额原为清雍正帝所题,现悬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补题。</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供奉有哼、哈二将立像,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东西两侧有裙房和角房,其中有值班室、法务流通处等,还有茶室供游客休息。</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寺内建筑序列中的第一重殿,‌位于山门殿之后、三世佛殿之前‌,是卧佛寺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王殿其建筑风格庄重古朴,与寺内琉璃牌坊、山门殿等共同构成规整的院落序列。殿内塑像象征佛教护法职能,四大天王的法器还寓意“风调雨顺”的吉祥含义。‌‌</p> <p class="ql-block">大殿中央供奉着左手持乾坤袋、右手持佛珠、大耳垂肩、慈眉善目、喜笑颜开的大肚子弥勒佛。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是从佛受记(预言),将来为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置成为未来佛的菩萨。中国一些寺庙中供奉的笑口常开弥勒像,依据的是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因传说其人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后人广塑造像供奉。弥勒信仰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支,宣扬弥勒菩萨以“与乐”和学识广博著称。</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的背后是韦陀菩萨站像,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梵文:Skanda 。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凡有规模的寺庙大多供韦陀尊天菩萨像,因为韦陀菩萨是佛祖的护法神,也是佛法的护法神,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供奉韦陀意为护寺安僧,相传释迦牟尼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驮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浑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驮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p> <p class="ql-block">左右供奉的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英勇骁战、不畏艰苦。护法、护民、护国、护家。被人们以不同的形式记挂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四大天王被描写成纣王阵营中的魔家四将:南方增长天王为魔礼青、西方广目天王为魔礼红、北方多闻天王为魔礼海、东方持国天王为魔礼寿。</p> <p class="ql-block">《封神演义》中:“魔礼青,魔家四将之首,长二丈四尺,面如活蟹,须如铜线。手持宝剑,名曰青云剑。剑上有符印,中分四字:‘地、水、火、风’,这风乃黑风,风内有万千戈矛。若人逢着此刃,四肢化为齑粉。若论火,空中金蛇缠绕,遍地一块黑烟,烟掩人目,烈焰烧人,并无遮挡。此外还用一根虎头枪,步战无骑。另有一件法器名唤‘白玉金刚镯’。魔礼红,魔家四将老二,手持一把伞,名曰混元伞,以伞之义谐‘雨’。伞上皆是宝珠组成,有祖母绿、祖母印、祖母碧、夜明珠、碧尘珠、辟火珠,辟水珠,消凉珠,九曲珠,定颜珠,定风珠。还有珍珠穿成四字:‘装载乾坤’。这把伞不敢撑,撑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转一转乾坤晃动。可吸收对手的法器和兵器。还用一杆方天戟。魔礼海,魔家四将老三,背上一面琵琶,名曰玉琵琶,上装有四条弦。拨动弦声,风火齐至,如青云剑一般,也用一根长枪。魔礼寿,魔家四将老四,用两鞭(后文改成双锏)。囊里有一物,形如白鼠,名曰花狐貂。放起空中,现身似白象,口似血盆,牙如利刃,肋生飞翅,食尽世人,凶猛异常。</p> <p class="ql-block">其实四大天王、哼哈二将、十八罗汉什么的都是陪衬,那尊高枕无忧的卧佛,才是真正的主人。即使皇帝来了,它也懒得睁开眼瞧一瞧。再显赫的皇帝,也不过是历史甬道上的匆匆过客。</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殿是十方普觉寺中体量最大的一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殿前门额上悬有雍正帝御笔“双林邃境”木匾一块,门两侧有乾隆帝御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络梵宇妙庄严”。</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受尊崇的三尊佛是‌三世佛‌,它们供奉于寺院核心的三世佛殿(大雄宝殿)中。‌三世佛是佛教中代表不同佛国世界的三尊主佛:释迦牟尼佛‌主管娑婆世界,象征现世教化。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象征消灾延寿。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象征接引往生。</p><p class="ql-block">这三尊佛共同构成寺院的核心信仰体系,是香客礼佛的重点对象。‌‌</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大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燃灯、弥勒这三世佛,他们分管人们的前、今、后三世。</p> <p class="ql-block">两厢是泥塑彩绘的十八罗汉。一个个身披袈裟,手捻佛珠,神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在三世佛殿内东南角的一尊罗汉不是出家人打扮,相传,身为一国之君的乾隆皇帝突发奇想,命人在三世佛殿内偷梁换柱,将他的塑像混列于十八罗汉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一尊罗汉却戴帽穿靴,身著双龙戏珠袍,与衆不同。乾隆皇帝笃信佛教,即位前曾一心想皈依佛门,但即位后未能实现心愿。后来,在卧佛寺大修时,他自认爲已修成正果,便命手下将其中一个罗汉去掉,换成了自己的塑像,这才有了现在带有乾隆皇帝塑像的十八罗汉,乾隆皇帝以自己的塑像占居了一尊逻汉之位,以求修成正果,立地成佛。</p> <p class="ql-block">三世殿前有青铜铸的香炉,上面有“十方普觉寺”的铸字。 </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殿后门的观音菩萨坐像</p> <p class="ql-block">前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西配殿供奉“达摩祖师”和“地藏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是三世佛殿(大雄宝殿)的东配殿。殿的正中是波斯匿王,其左边是祗陀太子,右边是给孤独长者。殿的北侧是关羽像,其左边站着关平,右边站着周仓。殿的南侧是韦陀坐像。</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伽蓝殿中的坐像分别是:左为“祇陀太子”、中为“波斯匿王”、右为“给孤独长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世佛殿的西配殿“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内供奉的是:中为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为二祖慧可禅师,右为三祖僧璨禅师。</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殿前的乾隆御碑是清代皇帝乾隆为寺庙题写的碑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碑阳和碑阴分别刻有乾隆皇帝的诗作。碑阳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御制诗,碑阴为乾隆丁未年(1787年)孟夏御制诗一首,内容涉及佛教哲理、寺庙修缮及个人感悟。</p><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行书,圆润飘逸,兼具赵孟頫、董其昌之长,是现存乾隆行书中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碑刻与殿前乾隆御书“双林邃境”匾额相呼应,形成完整的佛教文化景观。乾隆皇帝多次到访卧佛寺,题写匾额、御碑,体现其对佛教的推崇。御碑内容不仅记录寺庙修缮,也反映乾隆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如“得大自在”匾额即出自其对释迦牟尼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除三世佛外,卧佛殿内供奉的‌元代铜铸卧佛‌(释迦牟尼涅槃像)是寺院的标志性圣物,展现释迦牟尼圆寂前的安详姿态,是中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铜铸卧佛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卧佛虽为释迦牟尼佛的涅槃像,但因与三世佛同属释迦牟尼的不同示现,故未单独列为“最厉害”的独立佛尊。‌‌</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位于三世佛殿后,殿阔有三间,上有黄色琉璃瓦,为单檐歇山顶,檐下则有五彩斗拱,配以天顶彩绘。殿内有着元至治元年(1321),冶炼的释迦牟尼铜卧佛,其造形为左臂直伸,右臂弯曲支撑头部,头西面南侧卧状,体态自然。</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前檐悬了一木匾额,墨底黄字,是慈喜太后题写的“性月恒明”。大概是说佛性如月亮,明辉永照。殿门两侧悬挂楹联,上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下联: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内上方乾隆皇帝题的匾额“得大自在”,“得大自在”是释迦牟尼一生的写照,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卧佛铜质实心,为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铸造,身长一丈六尺(约5.2米),重十万八千斤,据说是为了纪念唐僧往返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的艰苦历程,总重达54吨,铸佛用工7000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卧佛。卧佛头西足东面南,左手平放腿上,右手曲肱托头。</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铜制卧佛像呈侧卧状,头朝西面朝南,和衣静卧,双腿直伸,右手曲臂托头,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双目微合,面容慈祥端庄,神态栩栩如生。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卧佛身上的衣褶,虽用黄铜铸就,但纹理清晰,线条流畅,与布衣维妙维肖,实在是铸造艺术上的精品,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卧佛前放置著一个八卦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合称五供。还有轮、螺、伞、盖、花、罐、鱼、结八件佛家法宝,俗称八宝,以象征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释迦牟尼像身后环立著“十二圆觉”(12尊小佛像)塑像,是他的12个弟子,圆寂之前,向他的弟子们嘱托后事的情景,12个弟子面部表情沉重悲哀。</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像。卧佛这个卧式是释迦牟尼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前的乾隆御碑,碑阳刻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御制诗一首,内容未完全收录,但诗作主题与佛教文化相关。碑阴无文字记载。 ‌</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的北端是十方普觉寺的五进庭院,五进庭院的正殿是“藏经阁”。两层藏经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双檐歇山顶。据说里面展示着全国各地的卧佛景点,但见大门紧闭,到此我便打道回府了。</p> <p class="ql-block">卧佛寺有一独特的宝物,那就是三世佛殿前的两株娑罗树。娑罗树,常绿乔木,高30余米,叶子长卵形,花淡黄色,原产印度。娑罗树、七叶树、菩提树被合称为佛教三宝树。娑罗树和菩提树一样,被视为“宝树”,深得善男信女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背靠着寿安山。寺前有甬道,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围成廊院,东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与东西路间隔有南北巷道。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过牌坊有一半圆形水池,水池上有石桥一座,是通向山门殿的,水池左右还有钟、鼓楼。再后是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p><p class="ql-block">东路院原为寺憎起居处所,从前向后依次是大斋堂、大禅堂、霁月轩和清凉馆,均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后有供奉寺内开山祖师的祖师院。现东路院全部改建成卧佛寺饭店。</p><p class="ql-block">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现改为卧佛寺饭店客房,其余部分则为管理用房。对此颇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十方普觉寺与皇家向来是渊源颇深,唐代以后的扩建、修缮均出自皇家手笔,历朝帝王也多有亲临十方普觉寺祈福朝圣,并钦命高僧来执掌法席,这之中尤以明、清两朝为甚。</p><p class="ql-block">被称为"神京右臂"和"神皋奥区"的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北端余脉,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如绿色屏障拱卫京城。1956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在寿安山一带建立了北京市植物园,十方普觉寺从此划入了植物园管辖。</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回到中土,唐太宗李世民率领数万僧众出城迎接,其盛况空前,也由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轮修建寺院的高潮。十方普觉寺就建于此时,而当时寺内供奉一尊长三米多的檀香木卧佛,殿前栽种娑罗树,寺中檀香木卧佛的式样、栽种的娑罗树树种据说是玄奖法师从印度带回。</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喜欢作诗, 一生有约四万多首诗留世, 他的诗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在十方普觉寺就留有诗作20多首, 乾隆皇帝词条对十方普觉寺有“两峰辟仙路, 其背众岭环, 兰若百年余, 胜境非尘寰”之赞称。乾隆六年,其御制望西山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迤逦西峰翠霭侵,纱幮闲凭散幽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无心最喜云生岫,得句多因座对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黛色烟光相罨画,卧游静赏当登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晚来兰若僧方定,遥想疏钟度远林。</span></p><p class="ql-block">有学者还认为,曹雪芹曾居住在十方普觉寺附近。按照吴恩裕的说法,1963年3月17日下午一点,张永海曾带吴恩裕、吴世昌、周汝昌等人去看过“雪芹的旧居遗址”。</p><p class="ql-block">北京十方普觉寺历史悠久,选址讲究,布局严谨,功能多样,寺院高度园林化,并且客观上具有公共园林的某些特征,因此我国古代寺观园林中具有代表性。时光流转,十方普觉寺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古刹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如今的我们身临其中,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实令人欣喜。</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曹雪芹曾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后寄居该寺,在此构思《红楼梦》初稿。</p> <p class="ql-block">据说卧佛寺(十方普觉寺)最灵验的是‌求事业和学业‌,尤其以求职顺利和考试通过著称。这一说法源于“卧佛”与“offer”(工作录用通知)的发音相近,在求职者和学生中广泛流传。寺内元朝铜铸卧佛象征释迦牟尼涅槃,也强化了学业事业的祈福寓意。‌‌</p> <p class="ql-block">北京十方普觉寺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施正威 · 手机拍摄于北京卧佛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