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当天,自驾游闽西培田古民居,踏入培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镌刻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培田古村落"的巨石,庄重地迎接着每一位到访者。接着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其门楣上悬挂着"民间故宫"的匾额,屋檐翘角飞檐,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不远处,"中国最美传统村落"的宣传栏整齐排列,详细介绍着培田古村落的历史与特色。前行百米,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培田村古建筑群"的石碑静静伫立在树荫下,彰显着此地的珍贵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座有着八百余年历史的古村,三面青山如屏,一条清溪似玉带环绕,处处弥漫着厚重的岁月气息。村口巍峨的"恩荣牌坊"上,清代光绪皇帝御赐的"恩荣"二字格外醒目,这是为表彰御前侍卫、将军吴拔祯而建的忠正牌坊。路边石阶而上,一块刻着"心田无埂"的巨石映入眼帘。这四个朱红大字出自吴伯雄之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海峡的血脉情缘。2009年,这位台湾政坛重量级人物曾在此认祖归宗,为这座近千年的古村增添了新的历史注脚。站在山坡上眺望,蓝天白云下,白墙黛瓦的房院错落有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步入培田古村落,两座高耸的石龙旗杆首先攫住视线。这些由花岗岩雕琢的石制旗杆,曾是科举时代的荣耀象征,如今静静矗立在古村广场,龙纹雕刻依旧清晰可辨。穿过"三台拱瑞"的门楼,"大夫第"的匾额诉说着往昔的显赫。继述堂内,"康疆逢吉"的鎏金匾额高悬梁上,两侧的楹联与红灯笼相映成趣,天井里的青苔与盆栽在阳光下焕发着生机。这里的一砖一木,都在默默讲述着客家人的迁徙史诗与耕读传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书香门第与红色印记交响的“敦朴堂〞,这座建于光绪八年的古宅,以"敦厚朴实"之意承载着培田吴氏家族的耕读理想。700平方米的院落里,云墙题联"勿忘三命"与诗书墨香交织,廪生次子的楷书遗墨至今仍在青砖上流淌着文人气韵。然而,1934年盛夏的烽火改变了这里的时空坐标,作为刘少奇旧居和扩红办公室,斑驳的红军标语"工农团结抗日"与煤油灯下的军事地图重叠,曾经的私塾变成了革命火种的播撒地。</p> <p class="ql-block">穿过鹅卵石巷,双灼堂的三进五院格局豁然开朗。这座3200平方米的豪宅,既保留着清末御史江春霖题写的"乐善好施"匾额,也珍藏着《田妇讨论歌》的红军标语。房主吴华年四子吴乃青的留法经历,让这座宅院成为中西文化碰撞的缩影﹣﹣周恩来同窗的译著与红军的土地政策在此共存,恰似门楼上"屋润小康"的楹联,在百年沧桑中不断重写着"灼灼其华"的时代注脚。</p> <p class="ql-block">吴家大院,这座始建于清末的"九厅十八井"式建筑,以"灼其堂"之名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1100平方米的院落里,九座小院与三重厅堂层层递进,如同展开的竹简,记录着耕读传家的密码。屋檐下的木雕花鸟依然鲜活,仿佛能听见当年匠人刻刀划过木头的沙沙声。如今,这些百年梁柱撑起的不仅是屋顶,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现代与传统在此相遇。厅堂里的八仙桌旁,茶烟袅袅升起,与悬梁的红灯笼相映成趣。昔日的私塾改造成了客家食府,雕花窗棂下摆放着塑料桌椅,传统宴席的喧闹声中,隐约可辨当年书声琅琅。客房里的空调与雕花床共眠, WiFi 信号穿过天井,连接着古老院落与数字世界。在这里留宿,既能触摸历史的纹理,又能享受现代的便利,在时空交错中,读懂客家人"诗礼传家"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木雕里的儒家密码推开济美堂的雕花木门,光绪年间的光影透过天井洒落,这座祭祀飨堂的三进厅结构里,藏着客家人的精神图谱,正厅"如意福禄图"的卵石拼花,与中堂屏风的二十四孝典故遥相呼应。后厅二十余块透雕窗屏,将"四维八德"刻进每片木叶,连飞檐上的陶塑都在诉说着《论语》的智慧。最精妙的当属天子壁的三层镭金雕刻,正面演绎十二典故,背面镌刻八贤颂文,仿佛一部立体的儒家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君子务本"的匾额下,仍能听见武进士举石练功的回声。这座建于光绪二年的宅院,因吴拔桢高中进士而获"进士第"美誉。堂内王羲之的联句墨宝与练武石并存,完美诠释了"文武兼修"的客家传统。1934年,这里成为培田乡苏维埃政府驻地,刘少奇曾在此指挥朋口战役。当红军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遇见清代的雕花窗棂,历史便在青砖上写下双重注脚。</p> <p class="ql-block">培田千米古街,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仿佛一部厚重的典籍。这条始建于元代的商贸长廊,两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店铺建筑,黑瓦灰墙间悬挂的红灯笼,将客家文化的基因密码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符号。古街两侧的店铺多为前店后宅式布局,木构骑楼式建筑既适应南方气候,又保留了中原建筑遗风。</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打铁铺、豆腐坊、中药铺等老行当,还能遇见现代的文创小店、咖啡馆。这些新旧业态在古街和谐共生,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街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木雕窗花、石雕柱础等装饰构件精美绝伦,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最令人惊叹的是,这条古街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商业生态链。从粮食、布匹到铁器、茶叶,古代培田的商贸网络曾辐射闽西、赣南。如今,古街上的传统手工艺品店、客家食铺等,依然延续着千年商脉。在这条古街上,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客家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培田古村的中心,一座建于康熙年间的官厅静静矗立。这座占地6900平方米的"九厅十八井"建筑,曾是吴氏宗族接待官员的礼仪空间,如今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时空枢纽。门前的石狮与桅杆,诉说着昔日的煊赫;照墙上的斑驳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p><p class="ql-block">推开厚重的木门,仿佛能听见1934年的松毛岭保卫战前夕,朱德、彭德怀等将领在此运筹帷幄的声音。那些刻在窗棂上的"忠孝节义",与红军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重叠,构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座官厅不仅是客家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p> <p class="ql-block">在培田主街的喧嚣中,一座坐西朝东的祠堂自成一方天地。这是专为祭祀十五世祖而建的衡公司,典型的四点金式格局里藏着令人叹服的细节。下厅东面的牌坊式三山门楼,五迭落的歇山顶巍峨壮观,鸡爪拱托着花瓣状小斗,垂帘柱上的木雕栩栩如生。门楼上的漆画《空城计》《张松献图》至今色彩鲜明,仿佛在讲述着三国的风云。走进下厅,三间通敞的空间与天井相映成趣,连排隔扇上的镂空雕花,让这座商业街上的祠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连接着的是一座名为"久公祠"的建筑 。这座奉直大夫吴九同的公祠,以"敬承堂"为名,门前"敬祖敦三礼,承先溯一支"的楹联,道出了客家人尊祖敬宗的情怀。最令人惊叹的是大门前的双重门槛设计:外门槛立着四根石柱,方柱上刻着"祖训书墙牖,家声继蕙兰"的家训;内门槛则是木构,上方的五重斗拱精妙绝伦,仿佛将大唐遗风凝固在这方寸之间。</p> <p class="ql-block">在培田古村的青砖巷陌间,一座百年老宅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里是"雕版印刷体验馆",古老的印刷术在此苏醒。推开斑驳的木门,天井洒落的阳光照亮排列整齐的雕版,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时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土布围裙的匠人正专注地刷墨,红黑双色在宣纸上绽放出吉祥纹样。展柜里,印有红军标语的灯笼与传统福字版画并置,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明清家训到红色记忆,从祈福纹样到当代艺术,这座体验馆让千年技艺在古宅中获得新生。</p> <p class="ql-block">在培田古村的中心,一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祠堂静静矗立。这座由六世祖郭隆公所建的吴氏总祠,以"衍庆"为名,昭示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家族信念。步入祠堂,古戏台的藻井上还残留着百年前的锣鼓声,妇女儿童看戏间的雕花窗棂,诉说着昔日的家族温情。</p> <p class="ql-block">穿过中厅,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赫然在目,与天子壁上悬挂的家训、家法、族规形成对话。最令人动容的,是中堂悬挂的六至十世祖画像,这些泛黄的肖像,将培田人敬祖尊贤的家风凝固成了可触摸的历史。这座祠堂不仅是宗族的心脏,更是一部立体的家族史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