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合肥山峰之六~大潜山

刘书方

<p class="ql-block">清晨从合肥出发,导航设定了目的地——大潜山脚下的刘铭传墓园。车轮轻碾过城市边缘的晨光,窗外的风景由高楼渐变为低矮的村落与蜿蜒的国道。57公里,56分钟,像是一段通往历史与自然的倒计时。大潜山,这座肥西境内最高的山峰,静静卧在紫蓬山南麓,海拔289米,不算巍峨,却因松栎成林、野猪出没、古道观遗存而显得格外神秘。我此行,不为登顶,只为走进它层层叠叠的绿意与岁月。</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朋友笑说:“你这是去‘豆包’指路?”我一愣,随即明白——在本地人口中,“大潜山”常被亲切地唤作“大潜”,而“豆包”不过是音近的调侃。但玩笑归玩笑,这趟行程却是认真的。从G312转进铭传乡,路牌渐次出现“大潜山”“刘铭传故居”的指引,仿佛历史正一页页翻开。山不高,却自有气场,像一位隐居的智者,藏于林间,静观世事变迁。</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风力发电机,国内都俗称为大风车</p> <p class="ql-block">并排一个山头一个,四个。不过今日无风,转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在一条红土小路的岔口,一块“北入口”的指示牌立在灌木丛中,字迹清晰,箭头指向山林深处。数字“10”刻在下方,不知是编号还是距离,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像一场探险的起点。脚下的泥土松软,两旁树木交错成荫,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没有喧嚣,只有风掠过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大山在低语。</p> <p class="ql-block">高耸入云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块白色警示牌悄然立在路边,上面画着一头野猪,中英文写着“注意野生动物”。我不由放慢脚步,环顾四周。这里是真正的自然保护区,松栎混交林覆盖率达96.3%,野羚羊、野猪、野鸡都曾在此出没。一只野猪或许正藏在不远处的灌木后,静静打量着这个闯入者。我轻笑,心想:这山,不只是风景,更是生灵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没走多远,一块介绍大潜山的指示牌出现在眼前。白底黑字,简洁明了,像一位老向导,默默讲述着这座山的故事。山底面积310公顷,主峰289米,曾是道教圣地,真武道观香火鼎盛,虽经火灾山洪,却屡毁屡建。我驻足细读,仿佛看见千年前的道士踏着晨雾上山,铜铃轻响,诵经声回荡山谷。</p> <p class="ql-block">小路蜿蜒向上,一块绿色指示牌指向“二潜山观景台”。我虽知此行不为登高望远,却仍被这名字吸引——原来还有“二潜”?或许大潜山并非孤峰,而是一脉相承的山系,像家族般绵延。徒步者剪影背对镜头,走向远方,那身影仿佛是我,又仿佛是每一个追寻山野之趣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俯视刘铭传纪念馆,建好那年就去过。那时还不知到大潜山,大潜山因刘铭传而知名。肥西四山、紫蓬山、周公山、大潜山肥西四山除了大潜山、周公山、紫蓬山外,还有圆通山。</p><p class="ql-block">圆通山又名圆洞山,位于肥西县紫蓬山旅游开发区境内,海拔218米。因山腰有一圆形石洞向南穿山而过而得名。其北东走向,长8.5公里,宽1.5公里,山体由砂岩、砾岩等组成,森林覆盖率达90%。山上旧有圆通庵,今仅存遗址,还有神仙洞、点将台、试剑石等十二大景点。</p> <p class="ql-block">二潜山平台</p> <p class="ql-block">刘铭传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二平台上的风机</p> <p class="ql-block">红褐色的土路在林间曲折延伸,几位游客正缓步前行。他们的背影融入绿意,像一幅流动的水墨。我跟在后面,脚步不自觉地放慢。山间小路最是迷人,不在于终点,而在于每一步的呼吸与凝望。抬头,树冠如盖;低头,落叶铺成柔软地毯。这一刻,城市早已被甩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登过山才知道,从北入口进,车子可以一直开到山顶,前些日子看到潇洒的视频,应该就是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开阔地,一块大型导览图牌立于草地间,清晰标注着大潜山越野公园的全貌:湖泊、步道、观景点,一目了然。我对照着图,才发现自己已走过近半行程。这山,不仅可登,还可跑、可骑、可探。或许下次,该带辆全地形车,沿着碎石路深入腹地,去感受那份粗犷的自由。</p><p class="ql-block">‍在山顶,只有一栋瓦房,说是一个住持在此修炼。据护理他的两个信徒说,这里原想复建文革前的庙宇,但是政府不批。住持目前已八十有六,虽然后继有人,但山上房间狭小,住不下,目前还住在别的地方,现在只能走走看看在看吧。</p> <p class="ql-block">这台新疆牌照的越野车,正从山顶下来。</p> <p class="ql-block">明传大墓</p> <p class="ql-block">山下凤凰饭店菜虽然不便宜,味道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八人花费七百整。八菜、啤两、果汁一瓶。</p> <p class="ql-block">槐花蒸蛋</p> <p class="ql-block">想到越野车,脑海中浮现出那辆红色ATV停在碎石地上的画面——坚固的轮胎,黑色座椅,仿佛随时准备冲进密林。虽未亲驾,却已心生向往。大潜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归隐地,也是现代人释放野性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回程途中,路过“小井庄”入口。木质牌坊上刻着“小井庄旅游”几个大字,古朴中透着烟火气。一个孩子正沿着绿荫小路奔跑,笑声清脆。这里曾是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之一,如今成了纪念历史的旅游点。山脚下的村庄,与山顶的道观遥相呼应,一古一今,皆是时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独轮车</p> <p class="ql-block">万里假如晚年来安徽,我老爸待遇会好更多。</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老屋前,黑底金字的牌匾写着:“万里同志七九年五月廿一日召开第一次包产到户农业座谈会会址”。土黄色的墙,裂纹斑驳,门内几张木桌静默摆放。历史从未远离,它就藏在这山脚的屋檐下,藏在农民的饭桌与村干部的笔记里。</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一座石碾盘静静伫立,圆柱石块与长木轴组合成古老的农具。它曾碾过稻谷,也碾过岁月。如今,它成了景观,却依旧诉说着土地与人的关系。风吹过,树叶轻响,仿佛有人在耳边低语:这山,这村,这田,都是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茅屋柿树。想想也真是落后,七十年代末,这里过得就是这样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感谢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感谢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感谢万里…</p> <p class="ql-block">一块黑色石碑立于石砖地上,写着“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2013年立,市政府所设。它不张扬,却庄重。在这片山林与乡村交织的土地上,历史与自然从未割裂,而是彼此滋养,共同生长。</p> <p class="ql-block">当年万里就是在这里支持小井庄率先改革,然后才有了凤阳的小岗村。那是中央的典范,所以更为有名,还出了一个孙浩,为了小岗村,喝死在了岗位范围上。</p> <p class="ql-block">傍晚,在山脚一家农家乐坐下,菜单是黑板手写:“柴火土公鸡”“本地黄鳝”“干烧白丝鱼”……字迹潦草却亲切。点了一壶茶,望着窗外渐暗的山影,心想:这一日,走过森林、古道、村落、历史,吃得是土菜,喝的是山泉,心也慢慢沉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潜山不高,却足够深。它用一片林、一座庙、一段路、一口碾,把自然、历史与生活,悄悄织进了一起。打卡合肥十峰,不止是登顶,更是走进一座山的呼吸里。</p><p class="ql-block">‍最后给肥西文旅一建议,在大潜山顶平台,建一座观景亭台,取名大潜亭,假如再有钱,可以类似紫蓬、鼓山也建一座塔。</p><p class="ql-block">‍2025.1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