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黑暗淹没你的瞳孔

眼哥乱弹(原创作品)

<p class="ql-block">  当眼睛习惯了长夜,便会将星光视为刺眼的异端;当灵魂习惯了枷锁,便会将自由当作危险的流浪。“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这句警言,如同一道闪电,刺穿的不仅是社会的阴霾,更是人性深处一种顽固的自我背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暗,首先是一种慢性的驯化。它并非总是以狰狞的面目骤然而至,更多时候,它如同黄昏时缓缓降临的暮色,一点一点地吞噬光线的边界,让视觉在不知不觉中调整标准。起初,我们或许会愤怒、会挣扎,会渴望一盏灯。但当时日已久,呼吸适应了污浊的空气,双脚熟悉了坎坷的道路,一种可怕的“现实感”便开始滋生。我们告诉自己:“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于是,对黑暗的习惯,悄然滑向对黑暗的认同。为黑暗辩护,便成了为那个已经适应了黑暗的“自我”进行辩护。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防御,通过将外部环境的荒谬合理化,来消解内心无法改变现实的无能感与痛苦。我们开始嘲笑那些点灯的人天真,抨击那些呐喊的人偏激,用一句“历来如此”或“存在即合理”的世故,来掩饰自己精神上的退缩。此时的辩护,已非对黑暗的忠诚,而是对自身妥协的粉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辩护,在现实的层面,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沉默共谋”体系。它是个体在无力感驱动下的一种“明智”生存策略。当不公成为常态,清白便成了罪过;当潜规则大行其道,明规则便成了摆设。为黑暗辩护,意味着你读懂了这套隐秘的“语法”,你通过展示自己的“成熟”来寻求归属与安全。你辩护的,或许不是一个公正的世界,而是自己在此间好不容易谋得的一隅安身之地。从对职场压榨的忍气吞声(“都是为了锻炼你”),到对社会不公的冷眼旁观(“换了谁都一样”),无数个体的“习惯性辩护”如同砖石,共同垒砌起维持黑暗现状的高墙。这堵墙,挡不住真正的光明,却能有效地窒息墙内每一颗试图萌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从哲学的高度看,这句箴言叩问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超越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动物完全适应环境,而人却拥有一种永恒的、不满足于现实既定性的超越精神。这种精神,驱动我们仰望星空,制定法律,追求正义与美。为黑暗辩护,恰恰是放弃了这种超越性,心甘情愿地将自己降格为环境的奴隶。它默认了“实然”就是“应然”,用存在的现实否定了应有的价值。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夭折。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精通黑暗的生存法则,而在于无论身处何种黑暗,内心都始终保有一片不容侵犯的光明之地,那是对是非、美丑、善恶绝不混淆的底线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学的伟大,正在于它永恒地站在超越性的一边。鲁迅笔下的“铁屋子”,困住的正是那些习惯了闷热并为之辩护的灵魂,而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毕生都在“呐喊”,试图唤醒屋内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拉斯柯尼科夫在罪恶后承受精神的酷刑,正是在宣告:即便理性可以为一桩谋杀辩护,灵魂深处的良知之光也无法被彻底习惯。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由那些习惯了黑暗的辩护士推动的,而是由那些拒绝习惯、甚至不惜以头撞墙的“顽固分子”所开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这不仅是一句道德劝诫,更是一道存在主义的命令。它要求我们保持一种珍贵的“不适感”,对黑暗保持敏锐的痛觉。这种痛觉,才是我们尚未完全被驯化的证明,是灵魂依然活着的坐标。我们或许无法立刻驱散所有的黑暗,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赞美它,不依附它,不成为它的一部分。当越来越多的人拒绝为黑暗提供辩词,黑暗本身,才会开始显得格格不入,那沉默的共识之墙,才会从内部生出裂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守护你内心那点微光,因为它不仅是你的,它可能也是这个世界,在漫长的黑夜中,所能等待的,最真实的黎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