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御寇》中讲了一个名叫缓的郑人的故事。这个人自以为是,最终落了个自杀的下场。在分析造成他悲剧原因时,庄子说了这么一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庄子认为,造物者赋予人,不是赋予他人为而是赋予他天性,他的天性这样最终使他发展成为这样。缓本是一个施惠九里、泽及三族的儒生,却让自己的弟弟学墨学。兄弟俩因儒墨主张不同而辩论,而他们的父亲支持墨学,后来缓自杀了。某日,缓托梦给父亲,说能让弟弟成为墨者的是他。言下之意,是他成就了弟弟。于是,庄子说了上面这句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人发展成什么样,是后天的人为,还是先天的本性?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在缓看来,弟弟的成就是因为他的功劳;而在庄子看来,是他弟弟本身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是造物主赋予他弟弟的天性。如果从哲学角度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庄子的观点无疑是对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缓的弟弟之所以能成为有成就的墨者,其自身所具备的禀赋与条件,肯定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句话中“彼故使彼”值得琢磨。前一个“彼”是指本性或内在具备的条件,后一个“彼”是指后来发展成的样子、成为怎样的人。在庄子看来,一个人的本性天赋使他发展成后来的样子、成为怎样的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彼故使彼”这四个字的确有启迪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故使彼”意味着尊重生命主体的差异性,不干预,不强求。一个巴掌五根手指长短粗细不同,我们只能任其这样,而不能让它们变成一模一样;一片森林各种树木高低大小不同,我们只能任其这样,而不能让它们变成同一模样。同样道理,每个孩子本性天赋各不相同,我们也不必苛求他们个个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每个员工性格特长各不相同,我们也不必苛求他们个个能力出色、才华卓越。承认、接受和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也就明白干预与强求有时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故使彼”意味着顺应万物各自的本性,自然而为,因势利导。树就是树,它成不了花;花就是花,它也成不了树:这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可以循其本性、创造条件,让树长成参天大树,让花变成姹紫嫣红。同样道理,发现孩子的天赋、兴趣和特长,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与众不同的孩子;发现员工的各自“闪光点”,将它们放在不同的岗位,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各自岗位上尽其用尽其才。改变不了本性,那就顺应本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也是很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庄子还有个核心观点“自本自根”(自己为本,自己为根),与“彼故使彼”共同构成万物存在的完整体系。“道”是“自本自根”的,由道而生的万物也就具有“自本自根”的属性,而“彼故使彼”即为“自本自根”在万物身上的各自展现。“自本自根”也好,“彼故使彼”也好,两者都强调万物自身本性的重要。循其本性,顺应自然,不违逆,不强求,这才是万物最为自在的生存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庄子云:“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由此观之,尘世的纷争,人间的烦恼,很多时候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5日晨初稿于澜湾书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