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庆的清晨,我随河北国旅的大巴驶入赞皇县。秋风从车窗缝隙溜进来,带着田野的清甜,像是大地在轻声问候。这一日游由合众人寿组织的行程,原以为不过是寻常乡村游,没想到却是一场从泥土到舌尖的甜蜜邂逅——摘枣、刨花生、探蜂园,每一步都踩在秋天最柔软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 车子刚停稳,我们便一头扎进枣林。漫山遍野的赞皇大枣压弯了枝头,红得像缀满枝间的玛瑙。随手摘一颗放进嘴里,皮薄脆甜,汁水在口腔炸开,仿佛把整个秋天的阳光都嚼碎了。同行的人提着塑料袋,有的专挑歪歪扭扭的“丑枣”,说这种长得不规整的反而更甜;有的踮着脚拍照,想把沉甸甸的丰收定格在镜头里。笑声在林间回荡,连风都染上了果香。枣树下的花生地更让人兴奋。蹲下身子,握住绿油油的秧苗一提,泥土松动,一串串带着湿气的花生就冒了出来。剥开还泛着青白的壳,花生仁嫩得能掐出水来,微咸中透着清甜,直接嚼着吃,竟比炒熟的多了一股鲜活劲儿。这哪是收成,分明是大地悄悄藏好的零食铺子,专等我们来翻找。</p> <p class="ql-block"> 午后走进中国密蜂博物馆(河北馆),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甜味文明”的门。古旧的蜂化石、斑驳的木制蜂箱、锈迹斑斑的摇蜜器,静静陈列在玻璃柜中,仿佛在低语:人类与蜜蜂的缘分,早已绵延千年。讲解员说:“从陶罐存蜜到智慧蜂箱,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甜”,从来不是轻易得来的馈赠,而是无数微小生命与人类匠心共同谱写的诗。</p><p class="ql-block"> 2004年成立蕊源蜂业有限公司,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产品从蜂蜜拓展至蜂王浆、蜂胶等深加工品,并通过无公害认证、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举办“枣花·蜜·蜂”文化节,发展蜂文旅与康养产业,年产值超8000万元,带动2000余户蜂农(含900多脱贫户)年均收入3万-8万元。</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说起赞皇枣花蜜的好处时,语气像在聊家常:“早上来一杯,提神不齁甜;老人嗓子干,含一口就润了;孩子消化弱,饭后抿一点,比药还管用。”她也认真提醒:一岁以下的宝宝不能吃,糖尿病人更要节制。好东西,也得懂得节制地享用。离开前,我站在园区高处望了一眼这片土地——45万亩枣林铺展如海,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闪着光。听说这里的三倍体枣树花蜜格外丰润,而“树洞养蜂”的非遗技艺更是让人心生敬意:蜜蜂在天然树洞中慢酿一年,只取一次蜜,波美度高达42度以上,浓稠得能挂住勺子。如今,智慧蜂箱又让传统养蜂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蜂农用手机就能查看蜂群状态,古老与现代在这里悄然握手。</p> <p class="ql-block"> 夕阳把归途染成蜜色,我手里提着刚摘的大枣、新刨的花生,刚买的鲜酿枣花蜜。这一趟走下来,不只是尝了甜,更是读懂了甜背后的分量——那是土地的慷慨,是蜂群的辛劳,是人与自然长久以来的默契与守望。原来,真正的甜蜜,从不在舌尖停留太久。它沉在泥土里,藏在蜂箱中,也落在每一个愿意慢下来、去倾听大地呼吸的人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