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 称:一池清莲<br>美篇号:13928434<br>文 /图 :一池清莲<br>音 乐:五音疗愈之净化心灵 <h1><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一门风雅 秤砣千秋</b></span></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游学西溪湿地洪园洪氏宗祠</b></span></div><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一池清莲</b></span></div><p></p><p><br></p><h1> 洪园旅程的终章,我留给了洪氏宗祠。这里是洪氏家族的根脉与魂魄所系,是“钱塘望族”一切荣光的源头。步入其间,便能感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庄重感,那是由无数块匾额、楹联与世代相传的故事共同营造出的、属于一个家族的精神场域。</h1><p></p> <h1> 祠堂肃穆,梁柱沉默,却比任何喧嚣都更具力量。这力量,不仅源自高悬的匾额与镌刻的楹联,更源自一部绵延数百年的家族史诗。<br><br> 回溯历史,洪氏一门的兴盛,绝非偶然。它是一部以“忠义、学问、清廉”为序章的家族传奇。<br></h1> <h1> <b> 忠义开篇:</b>始于北宋的洪皓,被誉为“宋之苏武”。他出使金国,被扣十五载,身处苦寒绝境,却持节不屈,其忠贞气节,为家族树立了最高的道德丰碑。</h1><h1><br> <b> 学问传家:</b>至南宋,其子洪适、洪遵、洪迈“三洪”并立,皆以文章学问名动天下,尤其是洪迈的《容斋随笔”,堪称一代笔记巨著,将家族的文化底蕴推至巅峰。</h1><h1><br> <b> 清廉固本:</b>及至明代的洪钟,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归乡。他留下的不是万顷良田,而是 一个“守”字家规与一杆“公平秤”。他告诫子孙,要守着清廉、守着正道、守着内心的准绳。<br></h1> <h1> 这杆秤的秤砣尤为特别,相传是以洪钟在刑部任上的一方旧铁砚熔铸而成。他曾用这方铁砚批阅了无数卷宗,权衡过无数是非。如今,铁砚化为秤砣,意味着他将执掌国法的“公正”之魂,熔铸于民间交易的“公平”之器,告诫后人:家国一体,法理人情,其核心皆在一个“公”字。<br> <br> 这枚小小的秤砣,在洪家代代相传。它所称量的,早已不仅是金银米粮,更是人心的轻重、道德的准绳。一杆秤,一个“守”字,称量了四百年春秋,守住了一个家族的清白风骨。</h1> <h1> 纵观洪氏家族史,<b>“忠义”是立世的风骨,“学问”是传家的血脉,而“清廉”,则是让这一切得以延续不坠的基石。</b> 这三者,共同熔铸成洪氏家族沉甸甸的家风。<br><br> 我的目光,最终落在那作为文物静置的秤砣上。它铁锈斑斑,沉默无言。但在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它落定时,那一声清脆的、足以穿越五百年的回响,与洪皓持节的风骨、洪迈笔下的墨韵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h1> <h1> 这枚生铁的秤砣,是何其精妙而沉重的意象!它称量的,不仅是物品的轻重,更是人心的贪廉、行为的得失、家族的兴衰。洪氏一族,之所以能历数百年而不坠,正因这“廉洁自律,耕读传家”的家风,如同这枚最沉的秤砣,牢牢地压在家族航船的底舱,任凭时代风浪如何翻涌,始终不偏不倚,行稳致远。</h1><br><br> <h1> 宗祠里挂着的每一块匾额,都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被这家族史诗赋予了生命的人格箴言。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文化引力场,让每一个走入其中的后人,都能在此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如今,这里作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其意义正在于此——它向我们昭示:一个家族的兴旺,一座城市的文脉,乃至一个民族的脊梁,其最深层、最根本的力量,往往就蕴藏于看似寻常的“家教家风”之中。</h1> <h1> 离开洪园,暮色已至。我记录的几十张日夜照片,是时间的表象;而那枚无形的、沉甸甸的“秤砣”,却已悄然落在我心间,成为这次游学最深刻的“悟”。西溪的流水会继续它柔韧的冲刷,而洪园的家风,则如这生铁之核,在历史的河床上,亘古不移,警示着、也温暖着每一个后来者。</h1><div><br></div><div> 2025年10月4日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