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人常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仿佛二者权重相当。然依我看来,次序与轻重,早已分明:若胸无点墨,即便踏遍山河,所见也终究是天地初开时的顽石死水,行路万里,亦不过是一名风尘仆仆的邮差。</p> <p class="ql-block">一、所见之境,皆由心造</p><p class="ql-block"> 同一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中,境界自有云泥之别。</p><p class="ql-block"> 譬如登临庐山,望那山间瀑布:</p><p class="ql-block"> 常人见形,目力所及唯有水流,心中贫瘠,只余一声“水好雄壮”!</p><p class="ql-block"> 李白见情,胸中块垒与万丈豪情奔涌而出,化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绝唱。这是将“小我”之情,寄于“大我”山河。</p> <p class="ql-block"> 而苏轼见理,却超越了情感的投射,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谦卑,洞穿了“当局者迷”的认知局限。这是从山形水势中,抽离出的宇宙规律,即上升到哲学高度。</p><p class="ql-block"> 你所见的边界,由你学识的阶梯决定。 若无书本与思考垫高你的视野,天地奇景于你,也终究只是一片模糊的色块。</p> <p class="ql-block">二、故土深沉,唯思考能解</p><p class="ql-block"> 这份感触,在我山西故土尤为深切。</p><p class="ql-block"> 若不知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悲壮气节,绵山的介公岭,便只是一片草木杂生的寻常山岭。</p><p class="ql-block"> 若不懂佛教东传与历代王朝治理的智慧,五台山的千年香火,也仿佛只是呛人的烟尘。</p><p class="ql-block"> 若不晓晋商“汇通天下”的伟业与“慎独”的家风,乔家大院的深宅,便只剩下一片承载着“真有钱”慨叹的沉寂。</p><p class="ql-block"> 风景,在此刻沉默不语。是读书与思考,让我们终于听懂了它的诉说。</p> <p class="ql-block">三、行囊已在身,何须远行求证?</p><p class="ql-block"> 故而,并非旅行点亮了人生,而是丰盈的灵魂,唤醒了一直在那里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曹操若无囊括四海的雄心与文学积淀,东临碣石,看到的也不过是一片波澜壮阔的水。正是那非凡的内在格局,才让他从沧海洪波中,窥见了日月星汉的运行,吟咏出吞吐天地的帝王气象。</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终将了悟:你所看见的世界,并非存在于远方的山水之间,而是由你丰富的内在构建而成。那山,那水,亘古如此,是客观的表象。我们穷尽一生翻阅的书卷、走过的路途,本质上并非在认识一个外部的“客观世界”,而是在持续地修缮与拓展我们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当你的心镜被知识与思考打磨得愈发明亮、深邃,它所映照出的万物,便会呈现出全新的样貌——一个全新的、更多元的、层次更丰富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必急于奔赴远方。</p><p class="ql-block"> 请先静坐,将“读书与思考”这最高级的行囊收拾妥当。唯有胸中自有丘壑,目中方能见真山河。</p><p class="ql-block"> 待到你终于启程,那将不是一次苍白的逃离,而是一场丰盛的回归——回归到一个由你亲手构建、也只为你而显现的,清明的法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