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古】与一片水土的唱和

一池清莲

<h3>昵 称:一池清莲<br>美篇号:13928434<br>文 /图 :一池清莲<br><p>音 乐:秋日私语<b></b></p></h3> <h1></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与一片水土的唱和</b></span></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领略西溪湿地洪园洪府文化</b></span></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池清莲</span></div><br> 步出古街的密境,视野豁然开阔,便是洪园更为开阔的腹地。如果说邬家湾是精雕细琢的“器”,那么这里,便是洪氏文化氤氲而成的“道”。 <h1> 西溪湿地,是杭州城西一片巨大的翡翠。这里水网密布,百分之六十八的面积被水域覆盖,成就了“一曲溪流一曲烟”的千古诗意。秋日的西溪,更是生态的画卷:荻花在岸边摇曳成雪,柿子在枝头点燃灯笼,乘一叶摇橹船穿行于纵横水道,可见白鹭如一道银光掠过水面,野鸭在波光中逐队嬉戏,动静之间,尽是天趣。</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div> <h1> 西溪的水,是这片土地的呼吸。它不似江河奔涌,而是静谧的、迂回的、渗透的。水流环绕着墩屿,岛屿点缀着水面,形成一幅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动态水墨。我用了四个小时,让自己沉浸在这片水汽与秋意混合的空气中。</h1> <h1> 当我走进了三进的洪府,我忽然明白了“洪府文化”的深意。这“文化”,并非擂台上的争锋,而是人与这片水土之间,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优雅而深刻的唱和。<div> </div></h1> <h1> 洪氏的祖先,在此筑室、读书、耕读传家。他们将文化的种子,撒入这片肥沃的湿地。于是,水边的芦苇,摇曳出了诗的韵律;林间的鸟鸣,应和着诵读的节拍;四季的更迭,启示着文章的起承转合。他们的学问,不是书斋里僵硬的教条,而是从西溪的晨曦暮霭、草木枯荣中生长出来的,带着水汽的灵动与土地的敦厚。</h1> <h1> 这份源自水土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被一场名为《今夕共西溪》的江南美学大戏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它以水为舞台,将洪氏家族最核心的宋韵风骨——尤其是洪皓“使金十五载,守节堪比苏武”的忠贞气节——通过艺术与科技,重新诉诸于这片天地之间。我没有观看演出,但那与水景完美融合的舞台,本身就已诉说着“古今共生”的理念。它仿佛在告诉每一位到访者:洪氏的风骨,从未远离,它已化作西溪的烟水,在这片土地上循环往复,日夜吟唱。</h1> <h1> 我独坐水畔,看残荷抹秋风,看银杏初黄。那份安宁,并非虚空,而是充盈。它像水一样,慢慢注满心灵的每一处缝隙。我陶醉其中,是因为我短暂地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的孤独,与他们的坚守;我的寻觅,与他们的创造,在这浓浓的秋意中,达成了无声的和解。</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