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心事埋雪海,佛前叩首谢红尘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p class="ql-block"> 秋日,沐着夕阳,品着香茗,静读仓央嘉措的诗,像在雪域高原的清晨推开一扇窗,一边是布达拉宫鎏金屋顶上的佛音缭绕,一边是八廓街转经人衣角带起的红尘烟火。仓央嘉措的一生,本是为“佛”而来,却偏偏在“尘”里开出了最艳的花,那些藏在诗行里的叩问与眷恋,成了跨越三百年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道尽了“佛”与“尘”在他生命里的撕扯。如来是他与生俱来的宿命,是袈裟上卸不下来的庄严,是佛前长明灯映出的肃穆;而“卿”是红尘里的意外,是拉萨街头偶然瞥见的笑靥,是深夜酒馆里温着的酥油茶香。他站在两者之间,像被风吹动的经幡,一边想朝着佛堂的方向舒展,一边又忍不住向人间烟火倾斜。那些没说出口的心事,便悄悄堆在了玛尼堆旁的雪地里,以为雪能藏住心动,却不知每一片雪花落下,都在替他默念着人间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原来“佛”与“尘”的矛盾,终在他的叩首里有了温柔的答案。他转遍神山圣湖,看似是在践行佛子的修行,实则是借着信仰的名义,把红尘里的念想走成了虔诚的仪式。直到最后在佛前俯身,他叩谢的不是红尘的牵绊,而是这份牵绊让他读懂了信仰的真意——佛从不是要世人斩断所有眷恋,而是要在见过人间的悲欢后,仍能守住内心的澄澈。</p> <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指尖仿佛还沾着雪域的雪意。仓央嘉措终究是把心事埋进了雪海,却也把红尘的温度带进了佛堂。他让我们知道,“佛”与“尘”从不是对立的两端,那些在红尘里动过的情、念过的人,都可以化作佛前的一缕香,既敬过往,也敬远方。</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