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团队,活动散记(2025.10.04)

陈跃宁

<p class="ql-block">早晨,骑车到公交苜蓿园大街南(站),与八时三十分在此集合,参加今天史迹寻访活动的队友会合。</p><p class="ql-block">今天活动的团队:</p><p class="ql-block">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p><p class="ql-block">活动主题:</p><p class="ql-block">寻访明朝天、地坛等遗址。</p><p class="ql-block">活动组织者、领队:刘以海。</p><p class="ql-block">活动讲师:刘以海、许晶。</p><p class="ql-block">今天寻访的史迹:</p><p class="ql-block">1),明朝天地坛遗址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2),明朝神乐观遗址;</p><p class="ql-block">3),明朝山川坛遗址;</p><p class="ql-block">4),明朝先农坛疑址;</p><p class="ql-block">5),明朝正阳门(光华门)遗址;</p><p class="ql-block">6),南京老地名:蓝旗街;</p><p class="ql-block">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浮雕景墙;</p><p class="ql-block">8),节制闸(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其中1~5为集体寻访,</p><p class="ql-block"> 6~8为个人寻访。</p><p class="ql-block">集体寻访活动结束后,开始个人寻访。</p><p class="ql-block">到蓝旗街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寻访“溯源博物馆”,反复寻找没找到,询问门卫保安后得知,此馆早已就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在回转的途中,无意发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围墙,是由浮雕景墙构成,浮雕展现的是中国航空航天史。</p><p class="ql-block">观看完后,骑车回家。</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活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陆军大学后标营校区教工宿舍区,为明朝天地坛遗址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天地坛遗址,又称大祀坛遗址,位于今南京光华门外东南处,即天坛新村、将军塘、观门口一带。</p><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在正阳门外(今光华门)钟山之阳建圜丘祭天,在太平门外钟山之阴建方丘祭地。洪武十年,朱元璋下令天地合祀,将祭祀活动都集中在圜丘举行,方丘遂被废弃。据史料记载,南京天坛的圜丘为两层圆形建筑,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台面和台脚用琉璃砖砌成,四周有琉璃栏杆,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其外围墙"九里三十步",换算后约5200多米,整个天坛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天坛逐渐废弃破败。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时,曾发现外墙残留的土埂,以及大型石柱础等遗迹,在天坛村还发现了青绿色琉璃螭首等明代天坛遗物。但如今,这些遗迹已难寻踪迹,仅留下"天坛村"、"石门坎"、"观门口"等地名,见证着曾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天地坛遗址具有多重重要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首先,它是明初都城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了"天子祭天"的传统礼制。这处遗址见证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和国家祭祀体系,是研究明初政治制度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其次,南京天地坛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建筑体现。其建筑布局和形制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天文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再者,作为迁都北京前的国家最高等级祭祀场所,南京天地坛与北京天坛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它为北京天坛的建造提供了蓝本,对研究中国古代坛庙建筑的演变具有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最后,遗址留下的地名和少量遗物,是南京作为明朝开国都城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为城市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至美科技广场区域约明神乐观遗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观门口巷为明神乐观前门标志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神乐观遗址位于今南京光华门外石门坎附近 。</p><p class="ql-block"> 神乐观由朱元璋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敕建。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半数乐舞生随驾北上,南京神乐观仅保留少量祭祀活动。明亡后,神乐观改为真武大帝行宫,清代中叶起逐渐衰败。</p><p class="ql-block">据明代《国朝都城图》记载,神乐观位于出正阳门(今光华门)向东一里,在大祀坛与山川坛之间。其基址东至天地坛,南至官河,西至山川坛,北至城河,大致相当于今护城河以南、秦淮河以北、商院路以西、冶修一路东侧的长方形地块,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神乐观大门东开,四周围墙环绕,观内建筑气势恢宏,有山门、大殿、画廊、祠堂、会食堂、仓房、东岳殿、住房、提点公廓等各类殿堂、房舍二百余楹。</p><p class="ql-block">神乐观归属礼部太常寺,初设提点和知观掌管,乐舞生是从事各类祀典工作的专职人员,承担祭祀天地、神祗及宗庙、社稷时的乐舞工作,还需参与神乐观下辖的天妃宫、真武众多道观中的各类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1982年,南京市文物普查时,在江苏冶金机械厂厂区内发现醴泉碑和石雕井栏,证实此处为神乐观遗址。</p><p class="ql-block">2000年后,醴泉碑被移至白马公园,石雕井栏由南京市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神乐观遗址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首先:</p><p class="ql-block">它是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皇家祭祀天地、神祇的专职乐舞机构,神乐观为研究明初礼制、音乐和舞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背景。</p><p class="ql-block">其次:</p><p class="ql-block">神乐观是明代道教发展的重要场所。作为官方设立的道教宫观,它反映了当时道教与皇权的密切关系,是研究明代宗教政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实例。</p><p class="ql-block">再者:</p><p class="ql-block">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别是醴泉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实物不仅印证了神乐观的历史位置,也为研究明代建筑、雕刻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最后:</p><p class="ql-block">神乐观遗址与天地坛等共同构成了明代南京的祭祀文化圈。它是南京作为明初都城,其完整城市功能布局的重要一环,对于理解当时的城市规划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资料,"观门口巷"地名与明代神乐观密切相关。神乐观是明初朱元璋敕建的皇家道观,位于南京光华门外,是祭祀天地、管理全国道教事务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观门口"意为神乐观的大门口,因地处道观入口而得名,后演变为街巷名,即今"观门口巷""。这一地名不仅承载了南京作为明初都城的礼制文化记忆,也见证了神乐观从皇家禁地到民间街巷的历史变迁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石门坎"一名的来历,与明代南京天坛的废弃直接相关。</p><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在京城南郊建天地坛(又称"天坛"),位置就在今天光华门外、宁芜铁路东侧一带。永乐迁都后,天坛冷落,到明末牌坊坍塌,巨大的石柱、石门槛横亘路,成为"车行人走一道拦路的坎子",于是民间把这段"石门槛"叫成"石门坎",地名由此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光华路黄埔鑫园约为明山川坛遗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山川坛遗址位于今南京光华门外正阳门附近,靠近石林家居。</p><p class="ql-block">山川坛初设祭于南京城南,未有坛遺,洪武三年(1370年)建坛于天地坛之西。</p><p class="ql-block">它是祭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钟山、天寿山及京畿山川、都城隍诸神之所。</p><p class="ql-block">正殿有七坛,分别为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东西两庑各三坛,东为京畿山川、夏季月将、冬季月将,西为春季月将、秋季月将、京都城隍。</p><p class="ql-block">每年惊蛰、秋分后三日,遣官祭祀诸神,后渐罢春祭,仅以每年八月仲秋祭祀。</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后,沿南京旧制在北京永定门内西侧建北京山川坛,即今北京先农坛。</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和桥北村处疑为明先农坛遗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山川坛的先农坛祭祀区位于山川坛内的西北方向。</p><p class="ql-block">据相关记载,山川坛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位于南京正阳门外,天地坛之西。先农坛祭祀区"当坛之酉单,崇尺许",其前为腊田。整体而言,先农坛祭祀区是山川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祭祀先农诸神。</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公开资料,南京先农坛目前几乎已无地面遗迹保留,也未发现系统的考古发掘报告或遗址标识。与北京先农坛仍保存有先农神坛、观耕台等遗迹不同,南京先农坛自明代中期以后逐渐废弃,随着城市变迁,原有建筑大多湮没,具体位置和遗址现状已难以确认。</p><p class="ql-block">在权威资料中,南京先农坛被明确记载为"现已无存,未进行考古发掘"",这说明:</p><p class="ql-block">地面建筑无存:如神坛、观耕台、神厨、神仓等建筑已完全消失;</p><p class="ql-block">地下遗址未发掘:目前尚未有公开的考古发现或遗址展示;</p><p class="ql-block">无保护标识或纪念设施:不像其他明代坛庙(如天坛、社稷坛)有保留或复建,南京先农坛未见类似遗产保护项目。</p><p class="ql-block">因此,南京先农坛目前并无可见遗迹保留,其历史地位主要依赖文献记载,而非实物遗存。若未来有考古新发现,或许能为其遗址定位和保护提供依据。</p> <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的先农坛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1.始建背景与时间:</p><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南京建立先农坛。朱元璋即位后,非常重视农业,遵循"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的古训,将农业视为国家根本。他建立先农坛,旨在通过祭祀先农神,表达对农业的重视和对丰收的祈愿,同时彰显皇权对农业的关怀。</p><p class="ql-block">2.功能与用途:</p><p class="ql-block">先农坛是明朝皇帝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重要场所"。每年仲春亥日,皇帝会亲临或派遣官员在先农坛祭拜先农神,随后到指定的"耕田"中行耕田礼,亲自扶犁耕田。这一仪式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农业的重视,也具有示范和劝课农桑的意义,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3.建筑格局与规模:</p><p class="ql-block">先农坛的建筑规制沿用了明初的礼仪规制,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界神灵共同组成一处坛庙建筑群"。其建筑群包括庆成宫、太岁殿、神厨、神仓、具服殿、观耕台等,还有先农神坛、天神坛和地祇坛等坛台。这些建筑大多位于内坛墙内,整体布局严谨,具有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4.历史变迁与现状:</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北京先农坛后,南京先农坛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随着岁月流逝,南京先农坛的建筑大多已不存,遗址也较少被提及。目前,关于南京先农坛的遗址具体位置和考古发掘情况,公开资料较少,多数信息仅见于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5.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南京先农坛作为明朝最早的先农坛,开创了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先农神的先河"。它所体现的"重农务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建筑格局和祭祀礼仪为北京先农坛的建立提供了范本,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光华门堡垒遗址</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光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正南门,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门"之一。</p><p class="ql-block">明代"正阳门"-﹣中轴线上的国门。</p><p class="ql-block">始建:洪武初年,坐北朝南,与洪武门、承天门、午门同处一条5.5 km 的中轴线,是京师正门。</p><p class="ql-block">形制:双重瓮城、三道拱门、四道城墙,外瓮城呈"一"月弯,内瓮城呈""方院,形成"城外有瓮、瓮内有门"的罕见复合结构,在中国城墙史上独一无二 。</p><p class="ql-block">功能:皇帝冬至祭天、户部粮长解饷、外国使臣入朝,均"必由正阳",故民间又称"国门"。</p><p class="ql-block">民国"光华门"-﹣光复中华的纪念</p><p class="ql-block">改名:1928年,为纪念1911年江浙联军由此攻入光复南京,国民政府改"正阳门"为"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于右任题写门额 。</p><p class="ql-block">改造:单门洞扩为三门洞,增设人行道,可并行汽车,成为连接城东南的重要交通孔道。</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光华门堡垒遗址是目前南京城区内唯一一处原址保留、并公开展示的"南京保卫战"战场遗迹,2006年"月牙湖五期"施工时被发现,同年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遗址位于秦淮区御道街与护城河(月牙湖)交汇处东侧,现建成占地约432m2的光华门堡垒遗址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 。</p><p class="ql-block">1.遗迹形制</p><p class="ql-block">主体:两座东西并列的民国暗堡,直接倚靠明代城墙基础砌筑,全部用明城砖石灰浆灌缝,保存高度1.2-1.8 m 。</p><p class="ql-block">构造:平面呈"一"形,外壁厚0.8 m ,正面各设3个外大内小的倒喇叭形枪孔,可供步枪、轻机枪俯射护城河与城门通道;顶部原覆土0.3 m 作防炮掩体,现已局部复原 。</p><p class="ql-block">附属:暗堡后侧残存20 m 长、5-7层砖高的明代城墙残体,弹孔、炮轰崩痕仍清晰可见;现场立有两块黑色花岗岩说明碑,记述发现经过与1937年战况。</p> <p class="ql-block">综合1957-1958年的原始影像、地方志和后续考古报告,可以确认:</p><p class="ql-block">1,1957年初,光华门东、西两侧城墙已大规模扒拆,城门结构开始解体 ;</p><p class="ql-block">2,1958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拆城运动"中正式拆除城门本体,城砖被回收用于市政建设</p><p class="ql-block">3,1958年以后,原址仅剩断壁残垣,局部城砖继续被周边居民、工厂拆走,但"城门"这一构筑物已不存在 。</p><p class="ql-block">4,1961年前后 ,零星砖石被继续取用,光华门至此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1937 年12 月9-13日,光华门(明代正阳门)是南京保卫战最惨烈战场:</p><p class="ql-block">10日午后,日军第9师团用150 mm 榴弹炮集中轰击,将城门垛口炸塌成30 m 宽缺口;傍晚40余名日军突入城门洞,占据暗堡一线。</p><p class="ql-block">当晚,守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1旅、第2旅组织敢死队,以手榴弹、白刃逆袭,全歼突入之敌,重夺暗堡,击毙日军第36联队第3机关枪中队长伊藤善光大尉 。</p><p class="ql-block">11-12日,日军连续爆破、放毒、火攻,暗堡区反复易手,守军伤亡殆尽仍死战不退;至13日凌晨南京总撤退,光华门阵地才最终失守。日军自记"三日激战,联队死伤821名",称光华门为"死亡之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价值与展示</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全国罕有的"抗战一城墙"复合工事实物,与中华门、水西门等"拆城后重建"段落不同,光华门暗堡未经移位,原址、原砖、原形制保存了1937年战场信息"。</p><p class="ql-block">教育功能:</p><p class="ql-block">公园纳入南京"抗战遗迹一条线",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联动,常年接待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学"。</p><p class="ql-block">景观提升:2012年建园时在暗堡北侧增建"框景白墙",一人高墙面上等距留出12扇空门框,象征"城门不再,记忆常开";墙前四季种植蔷薇,每年4-5月形成200 m 花瀑,成为市民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浮雕景墙。</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蓝旗街,今天看只是一条约1 km 的城市支路,但它的名字浓缩了"明初柳树湾→清代正蓝旗衙门→民国贫民区→现代硅巷客厅"四段历史。</p><p class="ql-block">1.明初:</p><p class="ql-block">柳树湾﹣-"皇家柳树苑"</p><p class="ql-block">位置:明皇城东南角、御道街东侧,紧贴宫墙。</p><p class="ql-block">得名:大阳沟在此拐了个弯,河滩遍植柳树,"柳树湾"成为皇城禁苑里的风景点。</p><p class="ql-block">大迁徙: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令傅友德、沐英率30万大军征云南,军队、工匠即从柳树湾码头登船出发;战后4万余人留滇屯田,自此"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写进云南、贵州600年族谱,成为汉人移民的"寻根代码""。</p><p class="ql-block">2.清初:</p><p class="ql-block">正蓝旗衙门﹣-"柳树湾"变"蓝旗街"</p><p class="ql-block">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把明皇城改为"江宁驻防城",柳树湾划给八旗中的正蓝旗,设正蓝旗衙门、旗营和旗人家属区,民间口耳相传就成了“蓝旗街" 。</p><p class="ql-block">3.民国至80年代:</p><p class="ql-block">棚户区→工人新村</p><p class="ql-block">驻防城废弛后,蓝旗街一带沦为贫民棚屋。20世纪80年代南京在旧址上建起5~6层住宅楼90余幢,命名"蓝旗新村",安置铁路、轻工系统职工,仍保留"蓝旗街"作为对外的路名 。</p><p class="ql-block">4. 2020年代:</p><p class="ql-block">精品街巷与"秦淮硅巷客厅"</p><p class="ql-block">2023年完成的"蓝旗街精品街巷"整治把1 km 沿线立面、店招、管线、绿化整体提升,植入满族"蓝"文化符号,设置八旗地刻、柳树湾故事墙;同时对接秦淮硅巷产业规划,引入创业咖啡、联合办公、社区实验室,成为"老城南记忆+城市更新"示范街。</p><p class="ql-block">"蓝旗街"="柳树湾"+"正蓝旗"-﹣一条因柳树得名、因八旗驻防改名、因明初移民远播云南、又因城市更新焕新的南京老地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节制闸</p><p class="ql-block">秦淮区人民政府立</p><p class="ql-block">二 O 一三年八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说明牌</p><p class="ql-block">节制闸</p><p class="ql-block">1959年建,次年投入使用。其主要功能是在遇长江洪水时,关闸防止江潮倒灌;在秦淮河发生内涝时,可排涝入江。从2005年起,通过科学控制运用为外秦淮河改善水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秦淮区文化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p><p class="ql-block">武定门节制闸</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秦淮区的节制闸通常指武定门节制闸,它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水利建筑。</p><p class="ql-block">武定门节制闸位于南京秦淮区武定门外,建在老秦淮河干流上。该闸1959年11月开工建设,1960年9月建成,是当时秦淮河流域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闸体共6孔,每孔净宽8米,设计排洪流量450立方米每秒,引潮流量150立方米每秒。</p><p class="ql-block">武定门节制闸由我国现代建筑学重要创始人杨廷宝先生设计,这也是他在南京设计的唯一一座水利建筑。杨廷宝先生综合分析了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辩证关系,使该闸设计具有合理的功能布局,协调的建筑体型,外观风格简洁、朴素、明朗,契合了水的特质,成为水利建筑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2009年,武定门节制闸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目录,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p><p class="ql-block">2017年,它在首届"江苏最美水地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最美水地标﹣﹣水工程"称号。</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武定门节制闸和武定门泵站入选江苏省省级水利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武定门节制闸因位于南京武定门外而得名。武定门修筑于民国1933年,为方便附近市民出城取水而开辟,邻近武定桥而得名。</p><p class="ql-block">1959年11月,在武定门外的秦淮河干流上开工建设节制闸,1960年9月建成,命名为武定门节制闸。</p><p class="ql-block">该闸是当时南京地区最大的中型以上水利建设工程,主要用于控制过闸流量、调节闸前水位,在防洪减灾、抗旱灌溉、水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2025.10.04,星期六,晴,史迹寻访。</p><p class="ql-block">篇中的部分文字介绍内容,源自于网络上的公开。在此致谢!</p><p class="ql-block">陈跃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