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楼台烟雨中

微微一笑

<p class="ql-block">  再次踏上承德这片土地,距离上一次来访,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十年。故地重游,心境与三十年前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懵懂心乱,来不及细品这座城市的底蕴,时光便已匆匆流转至2025年。如今的我,历经岁月沉淀,更懂得品味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承德,原名“热河”。“承德”之名,取自“承受先祖德泽”之意。雍正皇帝将热河厅升为承德直隶州,并亲自定名,以此表达对康熙帝修建避暑山庄、奠定基业的敬仰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避暑山庄,是承德无可替代的标志。它始建于康熙年间,既是巩固北方边疆的战略要地,也是皇室的夏宫。至乾隆时期,山庄达到鼎盛,成为清代帝王夏季理政与休憩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山庄的布局匠心独运,依中国地理形貌设计——西北山区、东南湖区、北部平原区,共同构成一幅微缩的中国版图。园内一百二十余组建筑散布山水之间,取法自然,不假雕饰,融汇南北风格,汇聚天下胜景,每一处都蕴含着风水学上的绝佳布局。</p><p class="ql-block"> “避暑山庄”四字为康熙御笔。其中“避”字多出一横,被誉为“天下第一错字”。相传这是康熙有意为之,以避“逃避”之讳,寄托边疆永固、民族团结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  丽正门是山庄的正门,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它不以富丽堂皇取胜,而以青砖灰瓦的质朴见长。门楣上康熙御笔的匾额庄重典雅,穿过门洞,澹泊敬诚殿静立眼前。这座金丝楠木大殿以48根楠木柱构建,不施彩绘,梁柱间幽香萦绕,将帝王“以简驭繁”的治国哲学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四知书屋”取《周易》中“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的治国理念,是皇帝处理政务、召见近臣之所。不远处的松鹤斋,曾因“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的景致得名,是乾隆为母亲和嫔妃修建的居所,寓意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  乘车沿山路盘旋而上,站在微缩“小长城”上远眺,外八庙尽收眼底。这片规模宏大的寺庙群,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避暑山庄,凝聚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山庄象征皇权,而风格各异的庙宇则代表着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p><p class="ql-block"> “外八庙”实有十二座,因分八处管理且地处塞外而得名。现保存相对完整的有七座,其中普陀宗乘之庙仿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是这龙脉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金顶闪耀,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天地间最神圣的象征,让人心生敬畏;须弥福寿之庙仿扎什伦布寺,为六世班禅行宫;普宁寺则汉藏结合,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音。 </p><p class="ql-block"> 俯瞰避暑山庄平原区,以开阔草原、历史建筑和民族风情交融为特色。万树园是平原区的核心,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地势开阔,植被以苍松、巨柏、古榆为主,曾为麋鹿栖息地。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在此接见杜尔伯特部三策凌、土尔扈特部回归人员、班禅六世及英国特使马戈尔尼,并举办野宴、火戏及马术表演。相关历史场景被郎世宁绘入《万树园赐宴图》,该画作现藏故宫博物院。试马埭绿草如茵,保留清代皇帝选拔骏马的驰道遗迹,展现塞外草原风光‌。洁白蒙古包群栖于绿野,设直径七丈二尺的御用蒙古包及28架常设蒙古包,保留清代草原仪式空间的原生形态,还原清代御幄蒙古包场景。永佑寺舍利塔,寺已不存,塔仍矗立。塔为八角九层密檐式建筑,高66米,第一层塔身周围有抱厦,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密宗彩色壁画,该塔仿杭州六和塔而建,暮色中更添壮美‌。</p> <p class="ql-block">  从山路归来,刚想趁兴往湖区游览,园中工作人员说天快黑了,不再接待游客了。心中虽无比遗憾,好在三十年前曾畅游过水路湖区,烟雨楼依然清晰地留在记忆中。这座仿嘉兴南湖烟雨楼而建的湖心建筑,是乾隆皇帝的“江南梦”。朱红廊柱倒映碧波,回廊九曲隐入垂柳。雨中登楼远眺,湖面雾气氤氲,远山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长卷。传说乾隆曾在此与纪晓岚对弈,棋子落盘声与檐角风铃相和,清音绕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少楼台烟雨中!随着时代变迁,历史更迭,</span>如今的避暑山庄已不复昔日皇家禁地的神秘,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烟雨楼依旧在蒙蒙细雨中展现着江南般的柔美,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如今游人如织,成为百姓共享的乐园。这正得益于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得以在安居乐业之余,尽情领略这座历史名园的永恒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