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我们自郴州坐火车抵达韶关,作为广东的地级市,韶关地处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南沿海之间重要的陆上通道和关口。自古便是兵家必争、商旅必经的咽喉要冲。在旅游方面,韶关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能让每位游客领略到韶关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8月3日清晨,我们乘大巴抵达韶关的丹霞山景区,该景区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境内,以赤壁丹崖的壮丽景观闻名于世。这片区域曾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后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地壳上升并经侵蚀等地质活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丹霞地貌奇观。作为全国乃至全球丹霞地貌研究的核心基地,丹霞山同时承担着科普教育、教学实习的重要职能,于2004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进入丹霞山景区,眼前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丹霞山”牌坊,飞檐翘角,红瓦白墙,在葱郁山林的映衬下格外雅致。我们朝着景区电瓶车停靠点走去,准备搭乘观光车前往长老峰索道下站,此时山风拂面而来,心中满是对即将开启的丹霞地貌探秘之旅的期待。 乘坐索道直抵长老峰山顶,沿步道前行,便来到了“舵石”景点。眼前是一方红褐色的巨型丹霞岩体,岩壁上“舵石”二字鲜红夺目。岩石顶部植被葱茏,设有木质观景栏杆,凭栏远眺,四周丹霞峰林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舵石得名于其山形,巨岩突兀,形似船舵,故而得名。它不仅是丹霞山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更是观赏日出的绝佳去处,“舵石朝曦”的美景令人称绝。 从舵石沿原路折返,便来到了宝珠亭。此亭坐落于宝珠峰巅,为两层结构,主体呈粉红色,风格古朴雅致。上层设有木质栏杆,顶部覆盖着绿色瓦片;亭檐下的匾额上,“宝珠亭”三字清晰可见。亭子四周绿树环绕,环境清幽。在此小憩,既能感受建筑的古朴韵味,又能在绿树掩映中享受一份宁静,实为游览途中别具风情的休憩之地。 走出宝珠亭,便来到韶音亭。这座亭子建于2006年,由丹霞山索道公司出资、仁化县建筑设计室设计建造,选址在宝珠峰顶东南端视野开阔处。“韶音”一名颇具深意:既呼应了舜帝南巡时奏韶乐的古老传说,又因登亭时南风拂面,亭间回声悠扬,如韶乐绕梁不绝而得名。 前面这口井叫“龙王泉”,泉水自丹霞红岩间渗出,经石雕龙头潺潺汇入方形水池,水质澄澈且终年不涸。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年间,是丹霞山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生动见证,昔日曾为山上僧道、往来游客供给饮水,如今依旧以灵动水景与悠悠底蕴,成为丹霞山景观里一抹鲜活跃动的生机。 这座寺庙名为雪岩寺,依丹霞赤壁而建,建筑与红色岩穴相融,木构门窗与廊檐工艺古朴雅致。岩穴上方的“雪岩”摩崖石刻笔力苍劲,为清初书法家三韩高承爵所题。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崇祯年间,是丹霞山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僧人在此修行,文人墨客亦常来游历题咏,它是丹霞山人文与自然地貌结合的典型代表。 眼前是一座巨型石锁雕塑——同心锁,锁身雕刻着交缠的双心图案,还点缀着“永恒”“吉祥”字样,被稳稳安置在红柱廊亭之下,脚下是丹霞特色的砖石铺就的地面。它以“永结同心”的美好寓意,成为游客寄托情感、祈福祝愿的热门打卡点。 古亭飞檐、圆门雅致,仿佛踏入一幅水墨长卷。 老伴缓步移至圆门旁驻足留影,身姿与圆门相映成趣,恰似一幅被精心框选的山水长卷,那圆形门洞如天然画框,将庭院景致、廊下光影与人物身影一同温柔纳入,定格成时光里的诗意剪影。 我和老伴并肩站在观景台边,倚着古朴的石围栏留影。身后,丹霞地貌的奇峰怪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红褐色的岩壁与翠绿的植被交相辉映,云雾如轻纱般缭绕山间,宛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般壮丽又空灵的景色,真让人如醉如痴。 这里处处都是红褐色的岩石,岩面光滑如镜,纹理清晰如岁月刻下的年轮,恰似时光精心雕琢的杰作。周围绿植繁茂,将岩石映衬得愈发独特。 游玩完长老峰山顶,我们撑着伞在濛濛细雨中徒步下山,脚步轻缓地踏在湿滑的山道上。两侧岩壁如刀削般直插云霄,岩缝间的苔痕错落斑驳,行走其间,仿佛踏入了大地褶皱里藏着的秘境。 沿着山路蜿蜒前行,终于抵达山下的阴元石景区。眼前,丹霞岩石历经千万年风化侵蚀,已形成一处独步天下的自然奇观,红褐岩壁间,岁月以风雨为刻刀,雕琢出千姿百态的纹理。四周绿意葱茏,恰似为它披上了一件翡翠纱衣。这般由自然亲手雕琢的奇景,叫人不得不叹服丹霞地貌的鬼斧神工。 前行至一片竹林,两侧竹枝齐齐向路中央弯垂,交织成一道浑然天成的半圆形拱门。阳光穿透过竹隙,筛落点点碎金,在青石板上灵动跳跃。旁侧立着质朴的木桌椅,供游人驻足休憩。立于这竹拱门下,恍若闯入一处林间秘境,暑气被尽数驱散,只余夏日里最沁人的清凉诗意。 行至码头畔,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临水而立,飞檐翘角,红柱黛瓦,檐下的格窗雕饰精巧细腻。四周碧水悠悠,倒映着岸边的翠绿林木与丹霞色的山岩,仿佛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站在这里,只觉心随景阔,尘嚣如流水般悄然远去。 坐上游船,悠悠穿行于湖面之上。两岸绿树葱茏,枝叶随风轻摆,远处丹霞崖壁如画卷般连绵起伏。湖水澄澈如镜,将山石林木的身姿清晰倒映其中。此刻人坐船中,恰似步入一幅徐徐展开的流动山水长卷。 短暂的船程意犹未尽,便已悄然抵达对岸。随即漫步前往丹霞山博物馆,沿途木栏依水而立,湖水澄碧如镜,将丹霞峰峦与蓝天白云的倩影尽纳其中。每一步都似在一幅灵动的山水长卷中悠然穿行。 来到丹霞山博物馆前,只见古色古香的建筑上,“丹霞山博物馆”几个大字赫然在目。檐下悬着几盏红灯笼,为古朴的建筑平添了几分热闹氛围。博物馆的门扉静静敞开,仿佛正静候着游人踏入,去探寻丹霞山的自然与人文奥秘。 走进博物馆,这座场馆集旅游资讯、科普教育与科学研究于一体,是综合性的自然科技空间。馆内设有主题展厅、互动体验区、教育功能区、特色服务及观景体验区等多个特色功能区域,各区域环环相扣,主题展厅以地质演化与生物多样性为脉络;互动体验区通过模拟装置让游客亲手触摸丹霞地貌的成因密码;教育功能区则依托标准化课程体系打造“行走的课堂”;特色服务与观景体验区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服务巧妙融合。让人在参观中既能触摸到丹霞地貌的亿年沧桑,又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鲜活生机。 走出博物馆,我们乘观光车与步行交替前行,在前往阳元石景点的途中,一路满目皆是动人景致。前方,一汪荷塘铺展如碧毯,田田荷叶挨挨挤挤,在微风里漾起层层绿波,与远处的奇峰、周遭的密林相映成趣,仿佛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 站在阳元石景区近前,抬头仰望,阳元石如神工铸就的巨柱,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其造型极具视觉冲击力,岩石纹理层层叠叠,赤红与灰褐的色泽交相辉映,在岁月的雕琢下,形态与男性生殖器高度形似。仿佛是大自然在这片丹霞土地上镌刻的一道震撼人心的生命图腾,令人不禁惊叹于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 在此时,一天的丹霞山之旅圆满落幕。从博物馆里的科普探秘,到观光车上的山水揽胜,再到阳元石前的自然叹服,每一处景致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起了这趟充实而难忘的旅程。我们挥别丹霞山,而它的壮美与神奇,早已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一段值得反复回味的珍藏记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