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尤其是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走进赣州古城如置身“宋城博物馆”,故有“江南宋城”之誉。这里有“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有全国唯一的宋代铭文砖城墙,有沿用了近900年历史、由100条木舟用铁索连环而成的古代水上交通要道——古浮桥,有中国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统——古福寿沟,有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八境台、南宋词人辛弃疾留下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郁孤台。</p> <p class="ql-block">聪哥今天以特种兵方式,用一天的时间打卡赣州17个地方,其中,5个国保单位,3个省保单位。早上把行李寄存到西站,从西站出发,分别去了通天岩石窟(国保)-福寿沟博物馆(国保)-魏家大院(省保)-海会禅寺-慈云塔(国保)-文庙(国保)-建春门-古城墙(国保)-古浮桥(省保)-寿量古寺-灶儿巷-标准钟楼-八境公园-蒋经国旧居(省保)-八境台-郁孤台-江南宋城</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共有五大岩洞,分别为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翠微岩和通天岩。</p> <p class="ql-block">这个位置叫观心岩,是明代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结庐讲学之地,也是其“致良知”学说形成的重要之所。王阳明认为在这样的山中讲学、求学,心自然能沉下来,可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人观心、观己。</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忘归岩,山腰有一因岩层凹片状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处,但觉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故题名为“忘归岩”,其岩体陡峭的石壁上有巨大的题刻。</p> <p class="ql-block">这是龙虎岩,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长约一百米,因有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都是宋代造像。</p> <p class="ql-block">8尊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尊观音菩萨造像保存最为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翠微岩在通天岩的西侧,相距仅十数米,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隐居之所。悬岩上及洞壑内,布满了摩崖题刻和龛像。除一躯弥勒造像外,其余皆为汪雕罗汉群像和高浮雕单体罗汉像,共计八十二躯,宋氏题刻19品。</p> <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的福寿沟位于赣州市章贡区境内,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的“福”、“寿”二字而得名。它是我国古代基础的城市下水道工程,是当时一项重大的发明与创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这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更被誉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p> <p class="ql-block">罕见的并排双沟原址展示。</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是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陆续建造的民居,是赣州乃至全省城区范围内现存最大的清代客家大屋,集中体现了赣南传统建筑的典型格式,是赣南一处珍贵的、人文内涵丰富的家族建筑群,是赣州古建筑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海会禅寺前身为上海崇信观音同志会赣州分会。该会于1935年创立,1939年现址建殿宇,1940年正式建寺。寺院为纪念该会及曾住持释海禅大师,命名为海会禅寺。</p> <p class="ql-block">赣州文庙形制基本完整,是江西现存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保存原状最完整的清代县学和祭孔场所。整个建筑群山墙多为曲线且变化有致,具有岭南建筑的风格特点,在结构、构造和装饰上又大量采用江西南部地方做法,是官式建筑地方化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赣州文庙大成殿正堂门口挂一匾额:“生民未有”。是清代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用于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p> <p class="ql-block">慈云塔,又称舍利塔、塔下寺塔,古称瞻云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与文庙共同组成赣州八景之一的“雁塔文峰”。慈云塔是一座宋代高阁式砖塔,建筑面积约5442.5平方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原塔高42米,现塔高49.9米。</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晋代。现保存较完整的砖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赣州城墙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3664米,城高5一7米,城面宽4一6米;保留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和涌金门四座城门,八境台和西津门2座炮城,马面1座和部分警铺。</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浮桥,又名东津桥。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端,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已有8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寿量古寺,位于有宋城之称的赣州城内。始建于五代后梁(907至923年),因而久负盛名。寺初名“卢兴延寿”,后改为“圣寿”。自宋祥符年间,易称今名。寿量古寺历史悠久,民间有传曰,“先有寿量寺,后有赣州城”。然而也历经沧桑,几经兴毁,但却也香火不断。延存至今,有千余载。</p> <p class="ql-block">赣州群仙楼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西洋风格酒楼,位于梁屋巷交汇处,曾是赣州商业繁华地标。该建筑为三层结构,采用圆形拱门、彩色玻璃等西洋装饰元素,与附近宾谷馆共同构成当时赣州上层社交场所。 取“宾客临门,五谷丰登”之意,初期以西餐为主打,后因蒋经国推行“新赣南运动”而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灶儿巷全长227.3米,属宋代阴街东段,保留卵石夹条石铺装路面及明清时期排水系统,街区走向形式自宋代形成后未发生改变。明代称姜家巷,清初因皂役聚居得名皂儿巷,后谐音演变为现名。现存建筑以清代为主,包含书院、钱庄、会馆、店铺、作坊等类型,建筑风格融合赣南客家天井式、徽派及西洋式特色,形成多元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赣州标准钟楼于1952年10月动工,1953年5月1日落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建,设计灵感源自中国香港尖沙咀的前九广铁路钟楼。建成时是赣州最高建筑,四面配备计时大钟,整点报时钟声覆盖全城,成为市民生活的时间基准。钟楼见证城市变迁,承载几代赣州人的集体记忆,至今仍是老城区的核心地标。</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旧居紧邻章江古城墙,该建筑为1940年蒋经国主持兴建的仿俄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0余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保留鱼鳞板墙、板瓦屋面等特征,包含卧室、办公室、会客厅及庭院等区域。1939年3月至1945年初,蒋经国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期间携家人居住于此,推行“赣南新政”,实施“禁赌、禁烟、禁娼”政策。</p> <p class="ql-block">章江是赣江的支流,与赣江的另一支流贡江在赣州城下汇合成赣江。</p> <p class="ql-block">八境台,位于赣州市章、贡二水合流处。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年-1063年),台高三层28米。登台可见章、贡、赣三江由此向北奔流,气势磅礴,可尽览赣州八景,故名八境台。八镜台,盛名于苏东坡二题八境图,千年风采写于水天一色间。台依城墙而筑,原为木结构,几次毁于火。1983年仿宋式重建。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赣州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章江、贡江以南北合抱之势,环绕城区。从空中俯瞰,章江呈S形,将老城区及新城区“串珠成链”,贡江则像U形,在北面“保驾护航”。章江、贡江在城区西北角交汇形成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一路向北注入长江。</p> <p class="ql-block">郁孤台自唐代开始便是赣州著名的游览胜地,虔州八境之一,又为清代八景“三台鼎峙”中的一台。与郁孤台渊源最深的,要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赣州任职时,留下名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 class="ql-block">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p><p class="ql-block">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p> <p class="ql-block">依托厚重的文化积淀,赣州市通过对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全面改造和提升,将其打造成为集文化创意、旅游体验、商业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商综合体,让赣州市民和万千游客可以在这里逛古城、住宋街、过宋桥、观八景、穿宋服,徜徉于天地之间,过热气腾腾的小城生活,乐叹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四贤坊是为纪念赵抃、刘彝、周敦颐、文天祥四位宋代贤臣而建的历史文化地标。主体建筑群包含四贤坊牌楼、军门楼、上井亭及仿古商业街,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现存建筑依据宋代《营造法式》及清代《赣州府志》记载复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