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飘红
美篇号:1225760 <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21日,春风裹挟着太行山脉的厚重气息,我随老公赴邯郸参加战友聚会,专程踏上涉县这片浸染革命热血的土地,这里曾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驻地,是刘邓大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红色堡垒。车行至村口,远远便见一面鲜红的党旗在旧址上空飘扬,“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几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瞬间让人心头一热,仿佛那句“太行浩气传千古”的诗句已在耳畔回响,迫不及待要去触摸那段烽火岁月。</b></p> <p class="ql-block"><b>走进一二九师驻地,战友们率先在烈士纪念碑前肃立,向长眠于此的英雄敬献花篮,三鞠躬的瞬间,空气仿佛都凝固了。眼前古朴的院落青砖黛瓦,简陋的房屋里,一桌一椅、一盏油灯、一把旧藤椅,皆是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与将士们生活战斗的原样留存。驻足在司令部办公室,墙上悬挂的晋冀鲁豫边区地图上还留着斑驳的红蓝标记,桌上的砚台里似仍有余墨,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刘帅戴着圆框眼镜,手指地图与邓公低声商讨战略,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是在重现当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移步展览馆,更是像翻开了一部厚重的革命史书。玻璃展柜里,一把布满弹痕的马刀静静躺着,旁边的文字记载着它的主人——一名年轻战士在百团大战中冲锋陷阵的事迹;墙上的照片里,刘邓大军将士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却眼神如炬,背景是硝烟弥漫的太行山脉。最让人动容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展区:1947年6月,为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刘邓首长率领12万大军,毅然决然地从黄河北岸出发,顶着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越过黄泛区、汝河、淮河,历经20余天艰苦跋涉,终于抵达太行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腹地。</b></p> <p class="ql-block"><b>要知道,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二九师于1937年冬开赴太行,从最初的9000余人,在刘邓首长的带领下,凭借“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短短数年便发展成拥有数十万兵力的劲旅,创建了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b></p> <p class="ql-block"><b>展柜里那份泛黄的《关于挺进大别山的作战命令》,字迹遒劲有力,字里行间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正是这次战略转折,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b></p> <p class="ql-block"><b>祭奠仪式上,哀乐低回,我们捧着洁白的菊花走向纪念碑,耳畔不禁响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的旋律。低头默哀时,脑海里不断闪过展览馆里的一幕幕:年轻战士们奔赴战场前写给家人的诀别信,字里行间满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诚;医护人员在山洞里为伤员做手术,用最简陋的器械抢救生命;老乡们推着小推车,冒着炮火为大军运送粮草……</b></p> <p class="ql-block"><b>这些画面,让我深刻明白,一二九师的胜利、刘邓大军的威名,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而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伟大力量。就像邓公曾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是这份鱼水深情,让这支队伍在枪林弹雨中始终屹立不倒。</b></p> <p class="ql-block"><b>战友中几位“红二代”在烈士名单前驻足时,突然有人指着一个名字红了眼眶:“这是我姨夫!”原来他的姨夫与兄弟二人,当年都跟随刘邓大军征战,最终双双牺牲在大别山战场上。我们默默围在一旁,看着他用指尖轻轻抚摸名字,无人言语,却都懂这份“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沉重与敬仰,也正应了那句“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无数这样的英烈舍生取义,才换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我急忙举起相机,将这跨越时空的缅怀定格成永恒。</b></p> <p class="ql-block"><b>我们这些军人亲属,还有已脱下军装却仍葆军人本色的战友们,都深深懂得:今日的和平盛世,是刘邓大军这样的英雄队伍用鲜血换来的,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定会牢记历史使命,传承“碧血丹心”的革命精神,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地方,都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使命,我们必当赓续!</b></p> <p class="ql-block"><b>离开涉县时,夕阳为一二九师旧址的青砖黛瓦镀上了一层暖光,回望那面飘扬的党旗,心中激荡着万千感慨。这次踏访,不仅是一次红色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