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1949一今)

弓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收割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中国农业是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组成的生产体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炎帝神农氏始创农耕技术推动早期发展。粮食生产因人口与耕地的条件长期占据核心地位,传统耕作形成“三才论”“三宜说”等理论体系。农业资源呈现光热充裕但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特征,土地总量大而人均占有量低。1949年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制度,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农民带田入社,实行土地公有制。1982年推行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又实行私有制(农民对包产到户的土地只有使用权,土地不准私自买卖,但可流转/征用)。没过几年,农民进城务工,责任田撂荒,退耕还林/免农业税后,现在农村几乎无人种田,全部长草长树了。只有房前屋后向阳的山头上还有几位老农在耕作,种点粮菜自给自足。</span></p> <p class="ql-block">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一、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达1200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农业曾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历朝历代的战争,北方的入侵,中国农业经历过漫长的停滞。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国农业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显著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全国农业实行承包制,解散了人民公社,建立了农业生产“新格局”(耕者有其田)。农民变成了“打工族”。</p> <p class="ql-block">收获↗</p><p class="ql-block">二、生产结构</p><p class="ql-block">50年代后,农、林、牧、副、鱼都有增长,但变化不大,1982年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向多种经营的商品化经济转化。</p><p class="ql-block">1、种植业-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的生产。</p><p class="ql-block">①粮食作物:五谷(稻谷、包谷、小谷、麦、高梁),杂粮(豆类、薯类、芋类);</p><p class="ql-block">②经济作物:棉、油、麻、丝、茶、糖、菜、烟、药、杂</p><p class="ql-block">中国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80%、60年代≥75%、70年代前期≥75%一后期≥66%、80年代≤60%。</p><p class="ql-block">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78的18亿亩减少到1986年的16.6亿亩,1986年粮食总产量大致构成为:稻谷44%、小麦23%、包谷18%、薯类6.5%,其它8.5%;</p><p class="ql-block">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9%上升到1986年的14%。其中棉花由1952一1986年的3.9%减少到3.0%。</p> <p class="ql-block">收割机↗</p><p class="ql-block">2、林业</p><p class="ql-block">40年代末,林业占农业总产值的0.7%、1986年增至5%,30多年,累计植树造林18亿多亩,1985年的森林面积为17.3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且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东北、西南、浙江、福建地区。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日趋合理。</p><p class="ql-block">3、畜牧业</p><p class="ql-block">1952年占比重为11.5%,1986年增至21.8%,家畜①大性畜(牛,马,驴,骡,骆驼)为11896.1万头②猪为33719.1万头③羊为16622.9万头;牛肉年产量2112万吨,牛奶产量290万吨,蚕茧产量36.9万吨。</p><p class="ql-block">4、水产业</p><p class="ql-block">1952年占比重为0.3%,1986年增至4.1%,由1952年的166.6万吨增至到1986年的823.6万吨(海水产品占57.7%,淡水产品占42.3%)。</p><p class="ql-block">5、副业</p><p class="ql-block">60年代以前的副业指采集、渔猎、编织、刺绣等,略占比重4%。80年代后演变成“打工”和乡镇企业。</p> <p class="ql-block">机械收割↗</p><p class="ql-block">体制改革</p><p class="ql-block">1949年以前的中国农业为小农经济,连简单的生产也难维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3年时间(1949~1952年)完成了土地改革。1956年完成农业合作化;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82年建立乡、镇政府,包产到户;1986年,农业中集体经营与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形成。</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p><p class="ql-block">水利建设</p><p class="ql-block">1、毛泽东时代(1949一1976年)中国投资240万亿元,共建筑大型水库308座,中型水库2127座,小型水库83200座,总计为85637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9亿亩;建筑河堤9170.77㎞;修渠5018.6㎞,灌溉面积达8521万亩。此外,中国在这一时期还修筑了640万座塘垻,而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冮等国内各大小河流的干/支流河埧工程修筑量更是不计其数,奠定了中国水利大国地位,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2、改革开放(1978-2017年)</p><p class="ql-block">40年投资5.02万亿元,全国水库从85637座增加至98795座,水库总库容9963亿立方米,全国提防总长由13万公里增至30.6万公里。</p><p class="ql-block">江河湖治理力度加大,一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并投力使用:三峡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综合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珠江防洪);长江干堤岳阳段加固;黄河大堤花园口段治理;南水北调工程(四横三纵总体布局、东中西三条调水线及沿线重要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农村水利工程(90%的乡村用上自来水);安徽省淠史杭大型灌溉区红石嘴渠首工程;宁夏隆德县清流河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走出去);巴基斯坦科哈拉水电站(走出去);治理黄河断流(1999年始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以“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实现了黄河干流连续19年未断流,使山东东营段呈现九曲蜿蜒之美景)。</p> <p class="ql-block">晒↗</p><p class="ql-block">农业生产工具:</p><p class="ql-block">1、农业机械.:小/中/大型拖拉机、小/中/大型收割机、无人机、田间运输车、插秧机、打谷机、打米机、磨面机、粉碎机、压面机、脱粒机;</p><p class="ql-block">2传统农具:铁铧犁、铁钞扒、拌桶加挡席、风车、钉扒、铁锄、耨锄、点锄、铁齿镰、镰刀、弯刀、斧头、钻子、大/小铁锤、钢钎、打铁镫、火钳、凿子、刨子、大中小铁锅、顶罐、铜罐、菜刀、尖刀、背篼、箩筐、扁担、撮箕、箥箕、筛子、碳筛、提篮、筷子、饭勺、汤勺、蒸笼、电饭煲、竹/木/钢/陶/瓷碗、水壶、茶壶、茶具、水瓢、石磨、石臼、石槽、水桶、竹/木/铁桌、竹/木/铁椅、竹/木/铁/塑凳、木床、柜子、扁桶、风箱、吹火筒。</p> <p class="ql-block">硕果↗</p><p class="ql-block">中国灌区</p><p class="ql-block">中国灌区是由水库塘坝(占灌溉系统30%)、河川引水(28%)、机电提水(19%)、地下水(20%)等类型组成的农田水利系统,大小灌区数以万计遍布全国。到2023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占耕地面积的55%。</p><p class="ql-block">灌区按水源配置分为井渠结合、河川引水、蓄引提综合等形式。黄淮海平原以石津、淠史杭灌区为代表,长江中下游建有漳河、松涛等水库灌区。</p><p class="ql-block">中国灌溉面积&gt;666.67公顷的大中型灌区有5683处,其中灌溉面积&gt;20000公顷(30万亩)的大型灌区有242处。</p><p class="ql-block">主要灌区:黄淮海平原地区、黄河中上游及西北内陆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灌溉渠道</p><p class="ql-block">在一个灌区内,把灌溉渠道分为干、支、斗、农、毛渠等5级,根据地势和灌面大小决定渠道。</p> <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1、新中国初期有水库1200座,堤防4.2万㎞,到2023年,全国有各类水库95000座,总库容达10000亿立方米,5级以上的江坊堤32.5万㎞;</p><p class="ql-block">2、新中国初期,引黄灌溉面积1200万亩,到2023年,达1.27亿亩;</p><p class="ql-block">3、新中国初期,耕地灌溉面积2.4亿亩,到2023年,达10.75亿亩;安徽淠史杭、山东位山、河南红旗渠等灌溉区建立,全国共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到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0%。</p> <p class="ql-block">牛犁田↗</p><p class="ql-block">技术改造</p><p class="ql-block">1、农田建设(1949-1979)</p><p class="ql-block">30余年的全国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大中小水库85600座,储水420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9亿亩,修水渠一个省就有12000条,山湾塘1个大队就有十几个,梯田上亿亩,在农业学大寨时,每个生产队都在坡改梯。农田/水利建设都是在这个时期流大汗用手推肩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每个公社的粮仓都是装得满满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碗内装的都是中国自己种出来的粮食,1976年全国储存的粮食可供全国人民吃三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后,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停止。但大中型水电站仍在进行,如三峡大埧等。主要用于防洪/发电/航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