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行

草原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行</p><p class="ql-block"> 跨过那高高的门槛,仿佛一步就踏入了时间的另一个褶皱里。外面市井的喧嚣,像潮水一般退去了,只剩下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游览北京故宫,曾被皇族的庄严震撼,时隔多年当年心潮澎湃的场景已逐渐模糊,但它宏伟的气势早已留在心中。</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北京去过很多次,也曾想再次朝拜北京故宫,终因琐事在身,未能成行。今年,十一假期得闲,约儿约女携老妻奉天行,重新感受沈阳故宫皇家建筑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大政殿与十王亭,用于大典和八旗办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及后宫,为政治与居住区。‌‌‌文溯阁等,为皇帝东巡时藏书与娱乐场所。‌‌</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喜欢文字的缘故,在文溯阁停留好长时间,《四库全书》三万六千余册,约八亿字,曾在这里存放。浩如烟海的文字把中华几千年有文字历史编篡其中,历史的沧桑在这里凝结成晶,铸成了——中华文化的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永乐大典》一万一仟册,只遗存四百册,还分散在国内外很多地方。如果《永乐大典》能全部遗存,和《四库全书》互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不会像今天这样残缺不全。历史发展到今天,先人无法预测到,八亿文字能轻轻松松地装到巴掌大的盒子里。</p><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雄心,还不曾问鼎中原,就英年早逝,他们也许不知道,沈阳故宫曾经的辉煌,终究成了满清皇族雄霸中原的跳板。</p><p class="ql-block"> 清世祖和清太宗开帝国先基的决心,曾如这殿宇般辉煌而坚固,终究也抵不过时间的侵蚀,慢慢地,褪了颜色,哑了声响,只剩下这一座恢宏的建筑,留给后人述说。</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里,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历史人物——孝庄皇后。永福宫曾经是孝庄居住十八年的后宫,这位皇太极的妃子,用女人独有的政治智慧护佑皇子顺治、皇孙康熙的帝位,纯正了大清皇室的血统。<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孝庄的智慧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 满清迁都北京时,顺治仅有六岁,多尔衮不是皇帝却有皇权,指挥文臣武将南征数年,定鼎中原。满清雄霸中原的基业,大多是多尔衮的功劳,他虽然觊觎皇位,但终究没有面南背北的决心,在孝庄长袖善舞的智慧里,多尔衮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幼主势弱,不能亲理朝政的复杂政治环境里,多尔衮与孝庄叔嫂同朝,联手奠基了大清三百年的基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多尔衮当年的势力,虽然如日中天,但终究没有称帝的大智慧,还犯了功高不尊幼主的大忌。既为人臣却没有后来晚清曾国藩的清醒智慧,功高不知身退,顺治亲政,地位巩固后,对多尔衮掘坟鞭尸发泄曾经受到的屈辱,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如</span>果他有燕王朱棣的雄心,赵匡胤的狡猾,满清的历史也许会改写。</p><p class="ql-block"> 走出宫门,市井之声再度如潮水般涌来,将我淹没。我回头望了一眼那沉郁的殿顶,它静默在正午的阳光里,像一个年轻的,又是一个苍老的,已经做完的梦。而我,不过是一个从梦中偶然醒来,拍了拍身上历史尘埃的过客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