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五载觅,一念暖师心</p><p class="ql-block"> 文/关俊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指尖在微信添加页面悬了许久,当“马世雄”三个字与那个熟悉的头像对上号时,指腹竟有些发颤。这是我寻觅了十五年的名字,是刻在连五梁的晨光里,刻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扉页上,刻在无数个“老师还记得我吗”的念想里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老师于连五梁,是无需刻意提起的存在。田间地头的老农会说“那是教娃子们最上心的马老师”,就连邻家刚上小学的孩童,也听父母讲过“要学马老师班上的学生那样踏实”。他的出名从不是喧哗的,是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红批注,是放学后办公室亮着的那盏灯,是雨天里背着学生过泥路时沾湿的裤脚——这些朴实无华的片段,串起了他在乡野间的教育岁月,也成了我们这群学生心里最亮的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年级的课堂仍清晰如昨。他教我们写“家”字,说“宝盖头要写得宽,才装得下烟火气”;他带我们在田埂上观察庄稼,说“作文要像麦穗,沉甸甸才实在”。那时总觉得他严厉,错一个标点都要罚抄三遍,可如今想来,正是那份不掺水分的严谨,让我们在懵懂年纪里,懂得了“认真”二字的分量。后来毕业、升学,像蒲公英的种子散向不同的地方,与老师的联系渐渐断了,可打听他的消息,成了每次回连五梁时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微信通过的提示音响起时,心跳突然漏了一拍。“是俊奇吧?”老师的消息来得快,没有生疏的试探,只有熟稔的笃定。当他说“这十几年我也一直在找你,问了好几个老同学”时,眼眶猛地热了。原来思念从不是单向的河,我在彼岸寻他的踪迹,他竟也在岁月里,悄悄珍藏着我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马老师已退休,离开了耕耘半生的讲台,却把对学生的牵挂,酿成了时光里的暖酒。有人说他完成了心愿,去往了心仪的圣城,我总愿相信,那份扎根在连五梁的教育情怀,从未离开。就像此刻,微信对话框里的字字句句,都还带着当年课堂上的温度——那是师者的赤诚,是跨越十五载光阴,依旧滚烫的真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窗外的风掠过枝头,带着几分初秋的温柔。我握着手机,忽然明白,有些遇见从不是终点,那些被老师点亮过的日子,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惦念,会成为往后人生里,最安稳的底气。祈愿马老师安康顺遂,也祈愿这份师生情谊,如陈年的茶,愈久愈醇。</p><p class="ql-block"> 2025年国庆第四天于银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