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之源,桐柏

杖点河山

<p class="ql-block">  桐柏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最难下笔的地方。有千言万语,却觉无处下笔。</p> <p class="ql-block">  桐柏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她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秦岭-淮河的线上,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是中国第三大河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她在河南的最南部,跨一脚就到了湖北,她在南阳的最东边,紧邻信阳。桐柏山多田地少,小麦水稻五谷杂粮都可生长,所以尽管贫穷欠发达,困难时期还饿死过不少人,但是桐柏人还很乐观自豪地认为“走到天边儿,不如太白顶圆圈儿,吃的麦子大米,烧的松枝槲叶儿”。</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的小山村只有十几户人家,记得除了有一家老大当兵转业当干部带出了弟弟妹妹们外,都很穷。小时候吃不饱饭的记忆很深刻。</p><p class="ql-block"> 每年麦子和稻子刚收那阵子可以吃几天白馍米饭,年成好的时候能再多吃几天。然后就是擀面条和红薯稀饭,隔三差五吃顿米饭就是奢侈的人家了。遇上天灾,有的人家甚至揭不开锅。</p><p class="ql-block"> 父亲吃苦耐劳,思想稍微活络一点儿。</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为了换粮食卖掉了院子里的大枣树。</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翻山去湖北筹粮,那里有几个朋友,有的时候会到这边私买生猪过年宰杀,买了之后等天黑抄小路绕过检查关卡。而父亲就是他们的向导。湖北的朋友很仗义,筹了两担大米,派了个人跟父亲一起送到了我家,渡过了当年春荒。</p> <p class="ql-block">  眼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多,越来越能吃,父亲找公社开了介绍信“停薪留职”外出闯荡江湖了。停薪留职就是每年交给生产队400元钱,而生产队记最高公分(分粮食用的)。我觉得父亲还是很有勇气的,那时要挣400元钱是很艰难的。为此他贩过鱼苗,当过推销员,最远到过甘肃的天水。</p><p class="ql-block"> 直到实行了联产承包(分田到户),老家人才开始吃上了饱饭,后来我家开了一个小卖部,父母靠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供出了几个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村子往东、南都是山,西、北丘陵,闭塞到让人窒息。我最喜欢去歇马岭,站在曾是土匪窝儿的寨墙上撒尿,看山下的水面像是一块块反着光的玻璃。黑青色的寨墙由大石头堆砌而成,又高又宽,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自歇马岭往东都是石山,坚硬密实。老人家曾说,要是歇马岭的石头能卖钱就不穷了。后来双河油田基地建设,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到歇马岭拉石头,搞得尘土飞扬,鸡犬不宁;加上后来的基建、修房,歇马岭的石山都掏空了,老百姓还是没几个富起来。</p><p class="ql-block"> 有几个聪明的有头有脸的人物“敢闯敢试”,开始土法炼金,废弃的毒水污染了下游几个村庄,溪里塘里的鱼虾死绝,岸边寸草不生。</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里的房子不断翻新,人丁却越来越稀少。我读书的村校也没了生源,日渐破败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而原本只有一条国道穿过的小镇开始热闹,农村到镇上买地建房的人越来越多,超市和餐馆也一家家开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大哥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年春节后返校,他带着我第一次进了桐柏县城。学生宿舍很简陋,没有床,地上铺的是稻草。大哥去伙上交粮食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宿舍的稻草上,天黑后突然灯泡亮了,那时我第一次见到“电”。</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我进城读高中的时候,桐柏县城东西就两条街,其中一条是国道。最高的楼房也就三四层。</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县城严格来说算不上“城”,但是却和后来去的很多北方城市一样灰蒙蒙的,所有的房子也是灰头土脸的。</p><p class="ql-block"> 高中时最轰动的一件事应该是在桐柏境内“十八拐”举办的一次国际汽车拉力赛,当车手们赛后开着五颜六色却濛了一层黄土的小汽车经过县城时,万人空巷,学子们也倾巢而出,只是我连车手们的样子也没看到。后来听说还有外国人撒钱群众哄抢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  桐柏的身世可谓非常复杂,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韩,汉设平氏县(治所在今桐柏县平氏镇),后隶属多有变迁,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桐柏县,治所在今固县镇,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县治所始移至今县城,以后又变迁不断,终至“解放”,县治未变。</p> <p class="ql-block">  桐柏的人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增反减,不到40万,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有很大关系,很多人通过高考和打工走出了桐柏,遍布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经济欠发达的桐柏,其实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亚洲储量第一的碱矿、全国第一的银矿,储量超200吨的金矿,以及石油等近60种矿产资源。</p><p class="ql-block"> 之前经济落后饿死人在河南是普遍现象,现在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还是闭塞。</p> <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从小就觉得地方太闭塞的缘故,我高考的每批第一志愿都是外省学校,并如愿去到了大武汉,以后的工作也是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 而回桐柏的时候也越来越少了,回去的唯一动力就是不肯到大城市生活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回桐柏长住,一是已从按部就班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相对自由了。二是年近八旬的母亲今年身体状况欠佳,前阵子住院两次,身边的姐妹费了很多心,我也要尽尽做儿子的义务,给母亲一个陪伴。</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就跟母亲住一起,这是20年前就给父母买下的一套房子,位置很中心,只是有些旧了。</p><p class="ql-block"> 这套房子应该是这个县城第一个可以作为商品房买卖的小区,为了打消父母的顾虑,让他们安心居住,我和妻表示完全是赠送的,连房产证名字都是母亲的。</p><p class="ql-block"> 不是没有考虑过换电梯房,但老人已经适应了二楼门外平台几乎每天都聚在一起聊天的邻居们,电梯房带来的可能是难以估量的孤独。</p> <p class="ql-block">  小区前门外是一个新建起的大商场,餐饮、影院、超市一应俱全,门庭若市。</p><p class="ql-block"> 小区后门外不远就是淮河岸,经过多年治理,穿城而过的淮河两岸已经成为绿树成荫的休闲带,宜走宜跑宜垂钓。</p><p class="ql-block"> 河对岸的体育场、小城外围的茶祖小镇、凤凰山公园等都成了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地方,一改旧城噪杂拥挤的旧貌。</p><p class="ql-block"> 旧城的路面也进行了改造,路面划了停车位。环卫工分路段负责打扫,大部分时候还是比较干净的。</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一个地方是否宜居,主要看卫生管理、休闲空间和生活成本。</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来看到卫生状况的改变很大,跟一个当了官的同学提起这个事,同学很谦虚地说,淮河的水还没有清呢。</p><p class="ql-block"> 小城的生活成本很低,尤其是菜价,大多都很便宜,大城市无法想象。</p><p class="ql-block"> 平日的河边、路边、公园里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喜欢下棋、斗地主、打麻将,以及围观。</p>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考上大学“农转非”是寒门学子吃上“商品粮”的唯一途径,河南的大学又少,所以桐柏人、南阳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多少地方望尘莫及的,一代又一代的园丁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正奋斗也在各行各业的各条战线上。当家长们被人问“忙啥哩?”,“送(接)学生”就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回答,也是推脱别事的最好理由。</p><p class="ql-block"> 桐柏的财政并不宽裕,但却成为很少数的公交车免费乘坐的地方之一。县城内有几条公交线路,干干净净的小巴往返穿梭,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深受居民和回乡子弟们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街面上最多的店铺是餐馆,除了本地的家常、特色菜,还有湖南、湖北、四川、陕西菜。接着是超市(便利店)和药店。物价相对便宜,这大概也是很多县城一般的业态。</p> <p class="ql-block">  人口统计表明,40年来,桐柏的常住人口不升反降,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地经济欠发达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宽阔整齐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也许是每一个城市的追求,但毕竟资源有限,城市的标准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每一个小城都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差异化发展,百花齐放,让旅游者有更多的选择和享受,肯定要比整齐划一的城市更有吸引力,无论是旅游还是常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