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畔的节孝古亭

环溪居士(不私聊)

<h3><br> <br> 秋末的柳子街,青石板缝里还嵌着上一场雨的潮气。我踩着石板沿愚溪往西,一路欣赏永州八记的钴鉧潭记,西小丘记,小石潭记里的景物。风里裹着桂花香,混着老樟树的清苦,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古意,是柳柳州当年“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淡远,还是街角老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沾了几百年岁月的温?没等细想,一转角,眼前出现了一座石砌的节孝亭。<br> 它不像江南名亭那般张扬,没有飞檐翘角的炫技,也没有雕梁画栋的浓艳。黛色的封火山墙顺着屋面的弧度往下落,砖缝里长着几丛瓦松,浅绿的叶片翘着,像给沉稳的墙面缀了点星子。墙根是青灰色的石基,被雨水浸得发暗,凑近了能看见石面上细小的纹路,是时光啃咬过的痕迹。我站在亭前,先看见了券门上方的题刻“奉旨旌表”四个楷字竖着刻在石上,笔锋遒劲,透着股庄重;下面横刻的“节孝亭”三个字,周围绕着云龙石刻,龙鳞的纹路还清晰,云卷的弧度里似藏着当年的风。<br> 临近中秋的永州天气仍然很热,我抬脚走进亭内,最先触到的是凉意。不是秋风吹进来的凉,是砖石木头被百年光阴浸透的温凉。四根八棱石柱撑起整个亭子,高约四米,柱身被摸得光滑,凑近了能看见细微的凹痕,该是多少代人歇脚时,手不自觉搭上去磨出来的?石柱上刻着两幅对联,墨色虽淡,却能辨得清字迹。东边那联是“憩片时,沿堤寻柳迹;饮一勺,放步到枫林”,读着读着,风刚好从愚溪那边吹过来,带着水的润气。当年走在古驿道上的人,或许是挑着货担的商贩,或许是赶考的书生,到这亭子里歇脚,喝一口石磴上茶桶里的热茶,抬头看见这联,目光顺着堤岸往愚溪望,说不定真会想起柳宗元,想起他在愚溪畔筑的愚丘、愚泉,想起他“以愚辞歌愚溪”的淡然。风里似还飘着当年的茶香,混着枫林的霜气,漫过亭角。<br> 西边的对联是“古井流香,人怀六峒;圣泉此洁,地纪零陵”。六峒是零陵旧地的称呼,圣泉该是指愚溪的水吧?我走到亭内西侧,看见嵌在墙里的《奉节母命鼎建茶亭记》石碑。石碑边缘有些斑驳,字缝里积了些细尘,得凑近些,借着从券门漏进来的光才能看清。碑文是熊学礼写的,字里行间都是对母亲的敬。细读碑文,我才明白此亭的由来。<br> 原来光绪四年,熊学礼要给七十大寿的母亲熊张氏建牌坊、制锦衣,却被母亲拒绝了。这位守寡多年、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的妇人,不要光耀门楣的排场,只念着“行人苦途,当有歇处”。于是熊学礼改了主意,在这湘桂古驿道上建了这座茶亭,供过路人遮风挡雨、解渴歇脚。后来这事传到朝廷,皇帝被这份“节孝”感动,下旨旌表,茶亭才成了“节孝亭”。<br> 我摸着石碑边缘,感觉到冰凉的石面,忽然想起刚才在亭内看见的石磴,就在石柱旁,方形的石墩子,面上有个浅凹,该是当年放茶桶的地方。想象百年前的清晨,或许有个老仆提着刚煮好的茶,把茶桶稳稳放在石磴上,茶盖掀开,热气裹着茶香漫出来。赶早路的人奔过来,拿起瓢舀一勺,热茶顺着喉咙下去,旅途的乏意就散了大半。熊张氏没见过这亭子里的热闹吧?但她一定知道,自己的心意,会变成无数过路人的暖意。这份“孝”,不是刻在牌坊上的冰冷文字,是泡在茶里的温,是藏在石磴里的善,比任何排场都更长久。<br> 亭子里添了新的木桌凳,是修缮后加的,浅棕色的木头,还带着点新料的气息。几个游人坐在那儿聊天,手里拿着刚买的零陵卤粉,粉香混着桂花香飘过来。我的孙儿绕着石柱跑,小手在柱身上轻轻摸,像在和百年前的人对话。旧的石凳还在,在新桌凳旁边,石面上有两道浅浅的凹痕,该是多少人坐过、靠过,才磨出来的?新与旧挤在一块儿,并不别扭,像百年前的茶香,顺着风,飘到了现在。<br> 我走到券门边,往外望。愚溪的水是淡绿的,像被柳荫泡软了,缓缓往远处流。溪边的柳树叶子还没全黄,嫩黄的、深绿的混在一块儿,风一吹,叶子就晃,影子落在水里,跟着波纹晃。柳子街的青石板路在亭外延伸,路上行人不多,有穿着汉服的姑娘慢慢走,裙摆扫过石板,留下一阵轻响。忽然觉得,节孝亭不是孤立的,它像一颗珠子,把愚溪、柳子街、柳宗元的文脉,还有熊家母子的善意,都串在了一起。<br> 再看亭顶的木梁,阳光从瓦缝里漏进来,在梁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木梁的纹路很深,是百年风雨浸过的深褐,每一道纹里都像藏着话,藏着熊学礼写碑文时的虔诚,藏着过路人歇脚时的叹息,藏着修缮工人打磨木凳时的细心。风从券门进来,穿过亭子,又从另一边出去,带着亭内的气息,飘向愚溪,飘向柳子街,飘向更远的地方。<br> 离开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一眼节孝亭。夕阳把它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愚溪的水里,跟着波纹晃。亭角的瓦松在夕阳里成了浅淡的影子,券门上的“奉旨旌表”渐渐模糊,可那股子温意,却留在了心里。原来真正的“节孝”,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牌坊,是能让人歇脚的亭,是能让人解渴的茶,是把自己的善意,变成别人的暖意。<br>  走在回柳子街的路上,风里的桂花香更浓了。我想,下次再来零陵,一定要带一壶茶,坐在节孝亭的石凳上,再读一遍那两幅对联,听风里的故事,听柳宗元的愚溪意,听熊张氏的善,听百年间无数过路人的暖。这座亭,早不是一座普通的古亭了,它是零陵的魂,是藏在时光里的温,等着每个来这儿的人,慢慢读,慢慢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