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晚去二哥家吃饭,聊起以前小时候在农村的趣事,二哥说他最喜欢的就是“照蟹”。对于照蟹,估计现在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不要说经历过或看过,可能连听都没听过。但对于七、八十年代在汕尾海边农村长大的小孩来说,那是仲夏闷热时节晚间最具海边特色、很辛苦又富有乐趣的捕捞海鲜方式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汕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气候温和,大家也都认同汕尾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每年端午节至中秋节期间,每当从太平洋吹过来的“东南风”突然偏转为“西南风”,但既不下雨又不刮台风时,那种风几乎静止、树叶不动,闷得难受和压抑的闷热最是令人难受。而这个时候恰恰就是“照蟹”的最佳时机,因为海水随着温度和季候风的变化而变化,水蟹和鱼虾也会闷热难耐而爬出洞穴到浅滩“乘凉”(我瞎猜的)。</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每次去“照蟹”,我都是和二哥或三哥一起去。一方面两位小哥机灵知道什么地方有“料”,并且技术好抓捕虾蟹百发百中;另一方面跟他们一起没什么压力(从不打骂我)。吃过晚饭等天黑之后,我们就背上小竹篓,光着脚拿上已准备好的手电筒或汽灯,带着小网兜(便于捕捞小鱿鱼和虾蟹),一般选择别人还没光顾过的海边滩涂、塭沟、盐町水沟或岩石边开始我们的劳作,范围基本以我们村附近的“准角”、“邦坎”、“栏岗”、"破家围"、“后澳洲”等区域为主。</p><p class="ql-block"> 仲夏晚上水蟹好像见到灯光就伏着不动,我至今仍不知原因,只知道我们晚上用汽灯照到的水中水蟹都停卧于沙面或淤泥中一动不动(而虾见到灯光一般会往泥沙里钻),然后我们会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水蟹的背壳,再把拇指伸到蟹腹抓起水蟹塞进提着或背着的竹篓里。一晚一般能抓10个左右,运气好的话有20多个。在“照蟹”过程中肯定会照到虾、鱼和小鱿鱼,只要有机会抓获,当然也就抓取,照单全收,一并抓捞回家食用或卖了。那时候的海鲜才是真的称得上新鲜,原生态,无污染,纯野生。</p><p class="ql-block"> 去年夏天,还有同学跟我说五千吨码头那里晚上有好多小鱿鱼,约我找人借汽灯去照小鱿鱼,不过一直还没去成。</p> <p class="ql-block"> 光着脚去照蟹,经常会不小心踩到滩涂、淤泥里或礁石上如刀片般尖锐锋利的贝壳,刮破的伤口马上血流如注,给海水一泡锥心刺骨的痛,只能在回家时或第二天到路边找有止血愈合作用的草药“蚝割草”白色乳汁敷之。那时候,我们的脚底板总是旧缝未合,又添新伤,总是布满纵横交错的疤痕,虽时隔久远,现在每次想到贝壳锋利如刀片般划过脚板、鲜血喷射的场景都会全身起鸡皮疙瘩,直打冷颤。但其时,对能有时机到海里捕捞鱼蟹却是极为开心的,因为相较于营养不良和饥饿,填饱肚子补充营养远比那点伤痛重要得多。</p><p class="ql-block"> 对比现在的环境和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或不满?又有什么理由怀疑或松懈?唯有心存感激心怀感恩努力干事创业回馈社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