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谨以此篇纪念我的父亲诞辰一百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农历8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那天。今年中秋节是父亲诞辰100周年。说起父亲必须要提到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祖父张江,出生于1899年,大约4、5岁时被曾祖父带着,从山东蓬莱老家逃荒到东北辽宁。爷爷是纯正的山东人。祖母张杨氏比爷爷小6岁,出生于1905年。奶奶是东北人,她出生在那个年代没有缠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是爷爷奶奶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孩子都夭折了,父亲就成了老大,加之是花好月圆的中秋节出生,爷爷奶奶格外珍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长得英俊,用现在的词就是长得帅。身材挺拔,个头在三兄弟中也最高,约一米七五。浓眉大眼五官端正,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父亲小时,奶奶找人给父亲看相算命,说父亲有官相将来能做官。爷爷奶奶迷信这样的说法,欢喜无比。当时家里没有土地,爷爷给地主家做长工。在那样的家境下,父亲还被送去读了四年私塾。小父亲三岁的二叔就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一天学没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春天(具体时间不详)父亲被征国兵在牡丹江训练,几个月后“八一五”日本投降,东北光复。父亲参加了解放军。最初叫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来叫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参军后即投入到解放战争中。五年征战,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不停的行军打仗,面对战火纷飞流血牺牲,不能给家里写信。1950年解放海南岛后,父亲被送到河北宣化炮兵学院速成系学习,才给爷爷奶奶写了第一封家信。五年没有音信,又是战争年代在外当兵,奶奶不知儿子的安危,天天流泪,眼睛都哭坏了。奶奶几乎每天都会拜佛祈祷,给父亲保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的夏天,奶奶遇到一个盲人算命先生,真的很神奇,盲人掐指一算说父亲一切安好,今年会寄信回来。那年中秋节的第二天,真就收到父亲从河北宣化的来信。爷爷奶奶立刻从辽宁老家赶到河北宣化,见到了他们想了五年盼了五年的儿子。爷爷奶奶喜极而泣,父亲也热泪盈眶。父母和儿子相拥在一起,那一幕感天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需要介绍一下父亲的简历和参战经历。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在黑龙江鸡西军分区任战士、班长。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在合江军区炮兵团教导队学习。1947年3月在东北野战军6纵16师炮兵营任指挥排长。1948年10月任第四野战军43军127师炮兵营参谋后任炮兵营连长。1951年起任43军127师炮兵营副营长、营长。1953年起任43军127师炮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1960年任43军127师炮兵团团长。1967年3月任湖南省独立师参谋长。1969年6月任广西军区独立一师师长。1979年2月任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司令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的第一次参战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时间是1946年12月到1947年4月。1947年夏参加攻打四平战役,即四平攻坚战。军史上称为:三战四平。四平战役打了二十天,是四战四平当中最为惨烈的一次,也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城市攻坚战。也是解放战争中我军伤亡较大的一次战役。此役我军共伤亡一万三千人,国民党军伤亡一万六千人。战斗结果,四平大部已被我军攻破,只差东区的一小部分还在敌人手里,陈明仁负隅顽抗,沈阳杜聿明和长春郑洞国南北夹击,兵临城下。此时林彪已无力再战。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报里说:“正在考虑撒出战斗”实际当电报发出时,我军已经撤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父亲送我回东北下乡,在四平火车站下车。父亲一出站就显得神色凝重,他站在火车站前仔细的端样了好一会,好像是在端样一位久别重逢的故友,或者是在找回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从火车站出来径直往前走就是仁兴大街,父亲走走停停,看他的表情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更多的是沉重。当走到仁兴公园时,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和姐姐听的,“打四平我们牺牲了一个师长啊,他叫马仁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战役父亲是炮兵指挥排长,攻打火车站,一个排打没了一多半。战斗打到白热化双方进入巷战,火炮只能平射,迫击炮当机关枪使。陈明仁的“撒豆成兵”也让我军损失不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八年过去当父亲重新回到这血与火浸泡过的战场,他老人家能不百感交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1947年冬参加辽南战役。1948年春攻打长春吉林战役。1948年秋冬参加辽沈战役。1948年底参加平津战役。平津战役实际上是先打的天津,国民党守军杨言能守三个月的天津,解放军用29个小时就攻了下来。那时父亲是炮兵连长,辽沈战役胜利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解放军实力大增。所以打天津几乎是万炮齐轰。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方针,父亲的部队打完天津后就开始围困北京。围困了两个月,傅作义宣布起义。和平解放意味着什么,军人最清楚。所以庆祝北京和平解放,喝酒时父亲被他的战友灌醉了,两天没醒受到批评,被关禁闭一天。后来提起也是笑谈。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南下参加渡江战役。之后继续南下在两广做战,攻打广州,两广解放。1950年5月参加渡海战役,解放海南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大大小小多个战役和战斗,历经枪林弹雨和炮火硝烟,竟然毫发无损,应该和他是炮兵有一些关系。也许也有奶奶的虔诚祈祷,得到神灵庇护。这里有点迷信了啊。但父亲在攻打天津战役中右耳被炮火声震聋,后来基本听不到声音。就是战争留下的创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衔时,父亲已经是43军127师炮兵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被授大尉军衔。那时还有排在父亲位置后的其他副团长授衔中校,团长、政委授衔上校。多年后在炮兵团子弟聚会时,我的同学发小曹军说明白了,1955年第一次授衔的原则是,“解放不晋校,抗战不晋将”。他父亲和我父亲一样是团职“解放不晋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父亲30岁了,部队批准结婚,并可以带家属随军。当时父亲驻守海南岛,介绍的海南姑娘语言不通,大都没文化不识字,交流很费劲。父亲的想法是回东北辽宁老家找媳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夏天,部队上给了父亲二十天假,任务是回老家结婚,结婚后带着媳妇到海南岛随军。那个年代,结婚也是“战斗任务”,速战速决。1955年夏天离家十年的父亲回到了老家,那年二叔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一女二子。爷爷奶奶看到父亲回家娶亲,心里既高兴又焦急。父亲小的时候家里穷,没订娃娃亲童养媳。奶奶急得四处托人介绍,带父亲相亲。找来找去好几天过去,没遇到合适的。正巧看到了来姑姑家串门的母亲。母亲的姑姑家和奶奶家是邻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出生于1937年12月,1955年刚好18岁,比父亲整整小12岁。母亲从小命苦,3岁丧母,8岁丧父。母亲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失去双亲时大舅才14岁,母亲的奶奶只好带着4个没成年的孙子孙女,随着另一个儿子家(母亲的五叔)艰难生活。1955年时大舅、大姨和二姨都已结婚成家。哥哥姐姐们都结婚后,母亲自己陪着她奶奶并一直伺候她。1955年初,母亲的奶奶过世了,母亲也轻松了一点。上姑姑家小住,和表妹表弟们玩玩。母亲也是她们三姐妹中长得最好看的,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秀发浓密。有文化高小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的相亲挺有趣,开始就让父亲在母亲姑姑家院子里的菜园转悠,母亲从屋里面看父亲长啥样。母亲第一眼看见父亲时,嫌父亲皮肤黑。在海南岛炽热的阳光下,父亲的守岛部队要经常训练演习,不黑才怪呢。母亲听她姑姑这么说也不再挑剔。后来两人见面后,经过交谈都有了好感。父母认识了九天就结婚了。真正的闪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和母亲从认识到结婚只有十几天时间,父亲的假期就到了。母亲跟随父亲踏上了去海南岛的旅途。这是年轻的母亲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出门就是跋山涉水远走高飞。母亲在火车上去了趟厕所回来就找不着座位了,滿车厢很多都是穿黄军装的解放军。哪个是自己的丈夫呢?还是父亲先认出了自己的媳妇,“我在这呢”。父亲抬手招呼到。十八岁的母亲怯生生的还带着点羞涩跟在父亲的身后,一路颠簸坐火车,换轮船,倒汽车,终于来到距离东北老家八千里之遥的海南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跟着父亲在海南岛安了家。那里是43军127师炮兵团团部驻地,海南岛屯昌县包密头村。母亲在这个地方住了五年多,大姐还有我和大妹妹都出生在这里。母亲随军家属的生活其实很艰苦,接连生下三个孩子,没有人照顾她。生完孩子的月子里,自己上院子那口井打水,洗衣做饭,给孩子洗尿布。父亲部队工作很忙,训练、开会、出差。只要在家父亲都会帮母亲做家务,抱孩子。离开这里是1961年初。母亲不喜欢海南岛,原因是那里频繁刮台风,四季多蚊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也时常说起在屯昌生活的场景,门前院子有一口井,房后有很多荔枝树。上街买菜看电影等。我没有一点记忆,姐姐就能和母亲聊起来。有一天,我们家隔壁的时阿姨带着三个大孩子去县城看电影,老四小石头睡着了,就把他自己锁在家。小石头醒了哇哇大哭,母亲踩着凳子隔着墙不停的哄他,我们两家的隔墙上面是通透的。大姐才3岁多就记得此事,母亲很惊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末,我们姐妹一行8人驾车从南宁到海南,开始了寻根之旅。现在出行真简单,有准确的目的地,导航一开走起。我们顺利的找到出生地—海南屯昌包密头。包密头就在屯昌市的边上,由于那块地是军队的地,不能开发。现在那里还有几栋破旧的房子,那口井还在,井水丰盈。荔枝树已经长成一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离开海南岛,父亲的部队调防到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到1967年我家离开,在翁城住了六年。那里的生活给我留下很多记忆。我们家在山脚下,一排两栋房子住着四家。我家和大宁家是一栋,曹军家和高文军家是一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在房后开了一块小菜园,种菜种果树,还养了很多鸡。有一年黄鼠狼钻进鸡栏里,吃了好几只鸡。母亲给鸡栏又加了罩。我们放假时,父亲带着望远镜领我们去爬山。爬到山上后,用望远镜看山脚下我们的家。母亲正在门前晾衣服,和邻居阿姨连说带笑,近在咫尺。我们姐妹一起大声喊妈妈,妈妈一点没反应。爸爸说离得很远,你妈听不见。我觉得望远镜太神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4年6月小妹妹出生,周围的叔叔阿姨都说,恭喜张团长家有四千金了。但母亲坐月子还是没人照顾,大姐上学住校去了,我6岁大妹4岁,都不会干啥。父亲只要回家就忙活,洗衣做饭都会干。我经常会看到父亲扎着围裙,手上沾满面粉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7年父亲调到湖南长沙,任湖南省独立师参谋长,从此离开野战部队。我们家也离开农村住进大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独立师师部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有个山坡,山坡上面有一栋两层的楼房,是新盖的。我们家就住在一楼的东头,一楼住了三家,二楼住了两家,楼上还有一个大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早期,武斗还很激烈,造反派冲击部队。后来部队内部也开始乱了,揪斗师首长。大姐同学余丽的父亲是独立师余政委,被挂着牌子在大院批斗游街。好多师部的小干部成了造反派,押着余政委声嘶力竭喊着各种口号。父亲刚调去没被整,但工作更忙了,老的师首长都受到冲击,父亲要承担更多工作。这样的局面没多久,中央下令了军队不能乱,大院里的冲击揪斗运动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沙是我们家住的第一个大城市,刚搬到那时母亲不太喜欢,吃什么都要出去买,食堂的菜都是辣的。我们家住的那个楼门前有很大的院子,应该是把坡推平推出来的,院子边上都是很厚的黄土。母亲有种菜经验,她利用黄土坡种上了冬瓜,南瓜。结出的冬瓜南瓜长得很大,最大的我们两个小孩都搬不动。楼上楼下的邻居一起分享母亲的劳动成果。现在回想那个情景都很有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6月弟弟出生,是父母亲的第五个孩子,也是他们唯一的儿子。这次母亲坐月子奶奶来了。爷爷已经于1967年冬天去世。奶奶那年63岁,身体硬朗。本想奶奶这次来就不走了,在我们家养老。但奶奶不适应长沙的天气,她来的时间正好是夏天。长沙的夏天非常热,奶奶呆了一个多月就回东北老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弟弟小时候体弱多病,可能是因为没有母乳吃。生我们四姐妹母亲很年轻,有奶水哺育,省了很多事。弟弟生下来吃奶粉,米汤,营养不足,养育的更辛苦。好在我们几个姐姐都大了,能帮母亲干活,放学后能带弟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3月,我们又搬家了。这次是湖南省独立师换防,换防到广西南宁,成为广西独立一师。整个部队换防不是简单的搬家。军事秘密父亲也不可能让我们知道。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忙得回不了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底或是1969年初,父亲一直在湖南岳阳训练新兵,一两个月时间吧,我也记得不太清。我上四年级放寒假后,父亲从岳阳回家来,再返回岳阳的时候带上了我和小妹妹。从广州调来新师政委刘德璋叔叔,也带着他们家的老二和老三。刘家老二老三都比我大。在岳阳陪父亲住了十多天,我的任务是带妹妹。小妹妹4岁半,活泼好动,能说会道最得父亲欢心。她每天都到刘政委家去找两个大哥哥玩,我大了有点羞涩,不好意思和男孩玩,就在屋里看报纸。父亲的警卫员每天都会送过来几份报纸,我天天就盼着新报纸。小妹妹经常会带回一两块糖给我,两个大哥哥给她的广州糖果真好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3月部队换防开始,师部的家属们坐着一列火车,都是卧铺车。走走停停用了三天时间才到广西南宁市。路上9个月的弟弟生着病,哭闹不停。不知道三天的旅程母亲是怎么过来的。我们在火车上很兴奋,串着车厢玩,车一停就跑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火车一到南宁,母亲就带着弟弟住进303医院,可见弟弟的病挺严重。我们四姐妹住在招待所,大姐那时还没满13岁。管着3个妹妹很有责任心。但是我们几个不会整理行李,没打开装衣服的箱子,3月份南宁天气都热了还穿着毛衣。父亲哪有时间管我们,后来派了一个卫生员谭阿姨照顾我们姐妹四人。我们也换上了夏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独立师到南宁后,师部驻在民主路广西日报旁边,那里是原广西独立师的驻地。房子都是现成的,我们家分到一栋二层小楼,房子比长沙好很多。我们三姐妹就近到民主路小学上学。母亲在家带着小妹和弟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民主路那没住多久,师部又转到南宁长堽岭,我们又搬家了。所以我在民主路小学只上了一个学期,同学都没记住。长堽岭也是原部队的驻地,那里院子很大,有好几个水塘,还有一片果树林。我记忆中那个大院最大也最好玩。我在向东小学上了六年级,初中两年在十九中。那时中学学制四年,初中高中各两年。初中毕业那年,师部又回到广西日报旁那个大院。我们又搬回来了。我们姐妹三人都到南宁十一中上中学,小妹妹在民主路上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广西南宁后,文化大革命已经平稳,生活正常了。开始抓革命促生产,支左支工支农。父亲被派到柳州铁路局支左,担任革委会主任兼局长,军队这边还是独立师师长。南宁柳州两边都有工作,那段时间父亲非常忙碌。母亲却开始清闲了。我们姐妹几个长大了,做饭洗衣的家务活都会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母亲听到部队内部招工的消息,年纪上限在35岁,母亲正好符合。以前当随军家属在农村,没地方工作。又接二连三生了五个孩子,全职妈妈当了那么多年。进城后母亲就想参加工作,这回机会来了。母亲自己积极努力,还让父亲帮忙报名,审查通过,母亲找到了工作岗,工作就在师部大院里的军人服务社。母亲很满足,感觉自己能独立自主,还能接触很多人,对外面的世界也有了更多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部队开始整顿整编,独立师撤销,改编成武装警察部队广西总队。独立师下面的三个团分别改成三个支队。父亲一直负责师部各层干部安置,有的留下转武警,有的转业回老家,副师级以上大多数都安排到广西各地的军分区任职。整编安置工作持续到1977年。最后剩下父亲没安置,给他一个警卫员,一辆吉普车,一个司机,一个管理员,成了独立师最后的留守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对于父亲的安排,广西军区领导是颇费一番心思的。父亲52岁,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强。安排在广西军区完全胜任。但没有直接给父亲安排,而是让父亲在南宁住了一年多,等于赋闲了一年多,没事做父亲很苦闷。那时我们三姐妹都中学毕业下乡去了,小妹妹上初中,弟弟还在上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2月终于得到任命,父亲任职玉林军分区司令员。父母亲带着小妹和弟弟搬到了玉林市。父亲在玉林军分区司令员任上工作了五年,1983年军队整顿、裁军、一刀切。建国前的干部全部退下来离职休养。1983年6月父亲离休回到南宁,我们家住进东葛路干休所。这之前小妹妹在玉林高考,已经在南宁的警官学校上学。弟弟又回到南宁上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跟父亲到玉林后,调到玉林市新华书店工作。能在书店工作母亲是最满意的。母亲喜欢书,各种书都往家里买。后来又回到南宁定居,母亲还在南宁市的新华书店上班。母亲买回来书更多,足有好几箱,家里的书柜根本放不下。我们探亲回家就翻书找书看书。时间有限还有许多事要做,那么多书才看几本。母亲给两个妹妹带孩子时,有空就给小孩子读书讲故事。两个妹妹的孩子学习都很好,大学毕业都考取了研究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离休时父亲精力充沛,参加干休所各种活动。尤其喜欢体育运动打门球。经常参加比赛,还组织干休所里的比赛。大事小事,跑前跑后父亲都不辞辛苦。找军区老干部局,给干休所建起一个带棚的球场,遮阳遮雨老人们玩的很舒服。现在那里没有人去玩了,离休的老干部逐渐辞世,剩下的几个都坐着轮椅。岁月不饶人,这是自然规律。但每次回家看到这个球场,就会想起父亲,心里酸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干休所头几年母亲还上班,父亲只要忙完外面的事,就干家里的活。1987年母亲退休,这年大妹妹的孩子也出生了。父亲母亲一起帮着妹妹带孩子,家里的房前屋后还种了菜和果树。含饴弄孙,种瓜种菜,比赛打球,强健身体。父母亲退休后的生活过得很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姐妹四人都按部就班,工作,结婚,生子。父母亲没怎么操心。唯一的弟弟婚恋却不顺利。父亲82岁去世时,弟弟已经39岁还没有对象。后来母亲又得了重病,弟弟开始着急,找到合适的就马上结婚了。母亲终于看到了儿媳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中秋节,我和大姐从沈阳回南宁给父亲过生日。没想到那是父亲的最后一个生日。2007年1月父亲病危。我们赶回去时父亲还很清醒,他说他能活到80多岁很知足,“我那么多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斗的前线,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比起他们来够本了!”。父亲早看淡了生死。看着眼前的五个儿女,父亲轻轻地对母亲说,你给我生了五个好儿女啊!父亲的话让我热泪滚滚,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没有给他带来荣耀。其实父亲对我们的要求,就是正直做人,积极向上,搞好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我们都做到了。父亲离世时很安详,嘴角还带着一丝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他打仗、带兵,行动果断,雷厉风行,很有威严。回到家里父亲很慈祥,看着我们他总是笑意盈盈。小时候在饭桌上,父亲喝起茅台酒,还让我们品尝,辣得我们皱起眉头,他便哈哈大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和母亲共同生活52年,先结婚后恋爱,感情甚笃。父亲体谅母亲自己带孩子的苦,怜惜母亲,包容母亲 ,从没说过一句重话 。父亲走后母亲很长时间郁郁寡'欢。小时候父亲很少在家,都是母亲管教我们。有空就督促我们学习,我没上学前,母亲就教我认字写字,写得不好就用小尺子打手板,我边哭边写,也练出来一手端正的字。父母亲都不偏袒孩子,大孩管小孩,培养我们都有责任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的中秋节是父亲100年诞辰,举杯邀明月,明月今日圆。怀念吾双亲,儿女共沾巾。今年父亲已离去十八年,母亲也离去十三年。我想告诉你们:爸爸妈妈,我们姐弟五人都很好,生活幸福。我们相亲相爱手足情深。妈妈走后第二年,你们的小孙子出生了。他今年12岁了,聪明活泼,好学上进,孝敬长辈,正直正义,身上传承了你们的基因。爸爸妈妈,你们在天上一定看到了我们,你们很欣慰。快乐大家庭,自有后来人。姐弟共相助,手足情意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姐弟五人,弟弟最小。我和大姐少小离家,我17岁、姐姐18岁时回到东北老家下乡。和父亲交流很少,对父亲战争年代打过许多仗的经历,差不多是一无所知,还是小妹妹存了一份父亲写的简历草稿,有了这点依据。如今提笔写起父亲,心中多有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十月四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