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小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053088</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芝加哥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是世界顶级的博物馆之一,其馆藏超过30万件。如果以“举世闻名、观众必看、艺术史教科书级别”的标准来衡量,其顶级的“镇馆之宝”约有10件左右。但如果放宽标准,馆藏珍品则可以列出数十件。那么,让我们去艺海寻珍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14日下午,我们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主馆入口进馆后,在地下室一眼就看到了南非摄影师桑图·莫福孔格于2004年捕捉到的一个工人正在清理悬挂在北京紫禁城大门上的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馆藏珍品:《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地下展厅上到主馆一层的中国馆,展出的三尊唐代(公元618-907年)佛教塑像呈现在眼前。这组雕塑来自中国河北省北部的一座寺庙,是唐代佛教雕塑的代表作,这组唐代佛像不仅具有重要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河北地区的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中国唐朝(公元618-907年)三尊佛像为一组的释迦牟尼与菩萨塑像。</b></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商朝 (约公元前1600-1046年)的中国青铜</b><b style="font-size:18px;">高脚杯</b></p> <p class="ql-block">🔺馆藏珍品:中国唐三彩,描绘的是一位骑骆驼的人。</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三大天王,一组中国唐三彩。</b></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印度坐佛(约855-1279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从中国馆出来一眼就看到对面二层展厅前方的白色雕像,这是古希腊胜利女神萨莫色雷斯的复制品。雕像描绘了带有羽翼的胜利女神奈基(Nike)刚刚降临在船头的情景。她身姿矫健,衣裙被海风吹拂,紧贴身体,展现出极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动态感。尽管头部和手臂已经缺失,但她所表现出的胜利、荣耀和动感依然震撼人心。将其复制品放置在“1900年之前的欧洲艺术”展厅入口处,具有极强的引导和象征意义,预示着展厅内将呈现从古典传统发展而来的辉煌欧洲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层上二层的楼梯上刻写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经典的思想家、艺术家、作家等人的名言警句。我放慢脚步,边攀爬楼梯边思考,艺术馆的这种设计,是否旨在营造一种与博物馆作为艺术与教育殿堂的属性高度契合的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上到欧洲馆,一眼就看到了乔治·修拉最著名、最大的一幅画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画中描绘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巴黎西部塞纳河大碗岛的一个公园里散步和放松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画不仅是博物馆的象征,更是新印象派(点彩派)的开山之作和终极典范。其巨大的尺幅、精妙的科学色彩理论和梦幻般的氛围,使其成为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格兰特·伍德创作的美国传世之作《美国哥特式》是美国文化的标志性图像,与《蒙娜丽莎》一样闻名全球。它代表了美国地区主义艺术。画面描绘了一位农夫和他的女儿(常被误认为夫妻)站在一座具有哥特式窗户的木屋前。人物表情严肃、坚定,甚至有些固执,手中的干草叉象征着辛勤劳动。这幅画引发了无数关于美国乡村价值观的解读——是颂扬还是讽刺,至今仍无定论。</span></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美国哥特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鹰是美国艺术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副,同样也是霍伯本人最为著名的作品。画面描绘了一家深夜餐厅和其中沉默的四个人物,看似简单却充满疏离与孤独感。自1942年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以来,《夜鹰》一直是最受欢迎的馆藏之一,也被无数影视作品所致敬和模仿。</span></p> 🔺镇馆之宝《夜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卧室》是文森特·梵高最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博物馆收藏了同主题的三幅版本中的一幅,色彩鲜艳奔放,充满了艺术家独特的情感和生命力。他希望能把法国南部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吸引到黄房子里来,从而建立一个艺术家社区。</span></p> 🔺镇馆之宝《卧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黎,雨天的街道》是一幅宽近三米的非凡的印象派大型油画作品。画面展现了19世纪一对中产阶级情侣与其他行人穿行于巴黎新建街区的雨天街头的情景。其精准的透视、清晰的细节与冷静的构图,使这幅画如同“凝固的快门”,被誉为古斯塔夫·卡耶博特的代表作。</span></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巴黎,雨天的街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干草垛》是克劳德·莫奈首次系统实践“系列画”理念的作品,也是其创作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该馆展出了其中的6幅 。这些创作痕迹显示,尽管主题一致,每幅作品都具有独立的构图逻辑与情感调性。从轻盈的薄涂笔触到厚重的层次构建,从清晨微光到落日余晖,《干草垛》系列不仅是对自然的描摹,更是莫奈对艺术方法、观察方式与表现策略的集大成之作。每一幅画既是瞬间,也是永恒。</span></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干草垛(秋季,日暮)》</b></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干草垛 (一天结束,秋天)》</b></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干草垛(夏日结束时) 》</b></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干草垛 (日落,雪景效果) 》</b></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干草垛(解冻,日落) 》</b></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干草垛(雪景效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奈的巨幅《睡莲》,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睡莲池塘》克洛德·莫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温暖春日的露台上,两位少女静坐于花团锦簇之间,目光一静一动,展现出不同年龄的神态与个性。这幅《阳台上的两姐妹》是雷诺阿在法国郊区沙图度过1881年春天时创作的杰作,背景是塞纳河畔的船只与岸景,洋溢着生机与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阳台上的两姐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从主馆二层下来上现代馆三层去寻找镇馆之宝及馆藏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勃罗·毕加索的《老吉他手》是他“蓝色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充满了悲悯和诗意,当时在巴塞罗那,他的一个朋友刚刚去世。这位22岁的艺术家将自己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诉诸画中,因为他知道贫穷困苦的滋味,在画这幅作品之前他也曾身无分文。</span></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老吉他手》</b><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回顾其艺术生涯时,亨利·马蒂斯认为《河边浴女》是最为重要的五幅作品之一,因为它促成了其历时十余年的风格演变。这幅画本是马蒂斯受一名著名收藏家委托制作的三幅画中的一幅,当它被退回后马蒂斯对作品反复的进行了琢磨和改进,终于完成了这幅被广泛认可的现代艺术杰作。</span></p> 🔺镇馆之宝《河边浴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萨尔瓦多·达利众多令人难忘的作品中,也许没有任何一件比《带抽屉的断臂维纳斯》更能深植于大众的印象里。这个作品深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用古代爱神的形象来表达作者达利对性欲心理奥秘的深入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带抽屉的断臂维纳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色扶手椅》画中的女人是玛丽·泰蕾丝,是巴勃罗·毕加索一生中众多灵感缪思之一。为了使作品产生更丰富的质感效果,毕加索将利普林(一种常见的家庭涂料)和油混合进行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b>🔺馆藏珍品《红色扶手椅》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整整三个小时的寻宝觅珍后,我深深体验到,镇馆之宝及馆藏珍品不仅是“世界名人”的作品,更是艺术史教科书级别的里程碑,每一件都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全世界的观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