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川儿

运粮河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瓦川儿”是邓州家乡方言,指碎瓦片。通常的叫法是“瓦碴子”,应该是读音流变的结果。别的地方也有叫瓦欉儿、瓦片、瓦碎的,不一而足,但那不是地道的家乡方言读音。这个词算是我闭门造车造出来的——用“川”字主要是取其音,你把“川”读成标准的儿化音,再去念“瓦川儿”,就和邓州人口中的发音一模一样了。假如一个邓州娃小名叫“川”,小时候他妈妈用儿化音喊他,就是这个音。我倒觉得自己生造的“瓦川儿”挺合适:第一,读音契合,天衣无缝;第二,字形也像——“川”字,不正像一块瓦掉地上碎成了三瓣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农村盖瓦房的时候,瓦川儿可不会扔,全都铺在墙边屋檐滴水的地方,用来承接雨水的冲击。要是没有这些瓦川儿,墙根迟早得被冲成水沟,长年累月,墙倒屋塌是早晚的事。若是拆旧房,那瓦川儿、碎砖头可就多了去了,扔得到处都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瓦川儿在孩子们手里可是宝贝,欻子儿、过家家、打水漂,都用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说“欻子儿”,这也是标准的邓州方言叫法,也叫“抓子儿”。一般是女孩喜欢玩,但男孩也爱掺和。我小时候玩得不多,不算精通,但也会。欻子儿讲究手速和手腕的灵活,动作得快:手心里的子儿往上一抛,迅速翻转手腕,“欻”的一声抓起地上的几颗,手腕一缩一抬之间,快速伸出一两根手指,“咵”的一声接住空中落下的那颗——这非得有点功夫不可,不经常练习根本做不到。可那时候的孩子几乎都会,大多还玩得非常熟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的孩子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即使没有作业,双手也被手机占领了,自然没机会玩这个了,这游戏恐怕快要失传了。其实这游戏特别能培养手眼配合,讲究眼疾手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欻子儿用的“子儿”,就是用瓦川儿做的。把碎片磨成蒜瓣大小不规则的圆球状。高级一点的,是用碎碗底磨的,玩起来灰少一些 ,当然用其他的什么子都行。玩的时候如果没有抓全该抓的颗数,或者没有接住抛出的子儿都算输,输了就该下一个人了。欻子儿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好像还有专门的歌谣,真要完整记录下来,够写一篇长文了。那时孩子们的口袋里书包里总能找到这样一套欻子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来说过家家,邓州方言其实叫“拼亲戚”,这里的“拼”在方言中读四声。几个孩子捡来砖头做锅台,瓦川儿大的当锅,小的当碗,树枝当筷子,楝子、坷垃蛋当菜当饭,大的孩子做爹妈亲戚,小的孩子做儿女晚辈。学着父母的样子垒锅做饭,待客聊天,妈长女短,搂到怀里喊得和真的一样。饭菜做好了,盛到瓦川碗里,拿起树枝筷,夹住树叶菜,或者楝子饭,送到嘴边,嘴唇吧唧着,吃得很香,吃完还不忘擦一下嘴,打个嗝,一玩就是小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说打水漂,最顺手的材料就是瓦川儿了。找一片,敲成圆形,曲面朝下拿好,食指紧扣边缘,持做水平状,前边缘略微上翘,扭身弯腰冲着水面,用力旋去。瓦川儿像弹球一样在水面落下又旋起,几次三番,能一直跳到对岸上。有一次带儿子到公园玩,教他用薄石片代替打水漂,他居然成功打到对岸上,那既惊奇又兴奋的样子,就像看到了奥特曼。千万不要小看了打水漂,现在我们国家的宇宙飞船、洲际导弹再入大气层就用到了太空打水漂的方法减速,当然那可比小时候用瓦川儿打复杂多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