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之十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篇目《子魚论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楚归晋知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襄公在历史上很出名,因为他是个很讲<b>“武德”</b>的诸侯。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38年,宋国领头,几个诸侯国进攻郑。楚国为了救郑,派兵进攻宋国。楚和宋在泓水打起来了,史称“泓水之战”。</p> <p class="ql-block">宋军在楚军之前摆好阵势时,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p><p class="ql-block">司马子魚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过河,军队正在混乱的时候,请下令攻击。”</p><p class="ql-block">宋襄公说:“不行。〞</p><p class="ql-block">放弃了一次进攻的机会。楚军渡过河,但尚未摆好阵势,作战准备尚未完成。司马子魚又请求攻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楚军布好阵势,做好了战斗准备,宋军才开始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贴身警卫也被歼灭。</p><p class="ql-block">战败了,大家都怪宋襄公,他却振振有词:</p><p class="ql-block"><b>“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可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b></p><p class="ql-block">君子在战场上不二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人作战,不在关隘险要处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经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也不能进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p><p class="ql-block">周灭商后,把投降的商王朝贵族封到宋地,允许他们继续祭祀商的祖先。所以宋襄公自称“亡国之余”。</p><p class="ql-block">宋襄公强调的是<b>“武德”。</b></p><p class="ql-block"><b>“ 武德”</b>是开玩笑的说法。 宋襄公的战场理念是:敌人已经受伤,就不能再次攻击。不俘虏敌方黑发里夹杂着白发的中年士兵,不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伏击敌人,也不攻击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敌人。</p><p class="ql-block">子魚逐条驳斥说:你真的是不懂战争啊!强敌因为地势险要,摆不开阵势,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啊,阻拦攻击不正是好时机吗?担心的是抓住这个机会还没有击败敌人。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军都是我们的敌人,哪怕其中上了年纪的都应该抓获,何况还是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我们应当告诉士兵,作战是为了歼灭敌人,敌人只是受伤还有战斗力,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要是怜悯受伤的敌人,不让他二次受伤,还不如开始就不要攻击他,同情受伤的敌人还不如干脆向他们投降。作战讲求利用好有利条件和时机,利用险阻隘口地利条件攻击敌人是可行的。军鼓声是振作士气,进攻没有准备好的敌人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b>两种理念完全对立。</b></p><p class="ql-block"> 宋襄公讲的是战场上的“仁义”。在他眼里,仁义也比胜利更重要。子魚讲的是利用各种时机和条件击败敌人,胜利是目的,仁义不值一提。</p> <p class="ql-block">子魚是宋襄公同父异母的哥哥,庶出,只能居于辅佐地位,所以批评宋襄公也很直白。</p><p class="ql-block">泓水之战第二年,宋襄公因伤势复发去世,不知此时他是否会反思一下。</p><p class="ql-block">宋襄公的举动很愚蠢也很可笑,一直是军事史上的一个笑话,伟人斥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p><p class="ql-block">有史学家想探求宋襄公的战场理念的思想来源,提出了一个观点:宋襄公的行为体现了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p><p class="ql-block">无法寻求最先是哪位学者提出的这个观点。近几年,执相同观点的文章还不少,我感觉很有道理。它不是要给宋襄公“翻案”,把它从反面典型变成正面典型,也不是要肯定或者提倡效仿,只是想从精神层面探求宋襄公的这种做法是什么思想做支撑,来源于何处。</p><p class="ql-block">周人崇尚礼仪,讲求规则,凡事讲个彬彬有礼,把姿态做足。打仗要师出有名,堂堂正正,军队去进攻别人,有钟有鼓叫征;悄悄的出发,无钟鼓叫侵,就很不光明正大。至于偷袭呀,利用险要地形之类的,对不起,俺不屑于用。一路上还得吆喝:大军来讨伐你啦,快准备好应战吧。</p><p class="ql-block">到真打起来了,行,咱讲究个你来我往,你打我一下,看我能不能扛住;我打你一下,看你受得了受不了。如同竞技比赛,讲究个规则,你打我一下,我也还你一下,绝不多一次。看起来很迂腐,俺们玩的是个君子风度。</p><p class="ql-block"><b>《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b>记录了一段讲求竞技规则的战场故事,很说明这种贵族精神,只是<b>《古文观止》</b>没有选。</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公子城率晋国军队与华豹在赭丘交战。</p><p class="ql-block">两军相遇,公子城撤退,华豹大骂道:“城,你跑什么?”</p><p class="ql-block">战场上逃跑,是很丢脸的。公子城只是想回避一下敌人的锋芒,先撤一下,没想被华豹认出来,大喝一声,讥笑他逃跑。公子城被激怒,回车迎战。</p><p class="ql-block">公子城要搭箭上弓,华豹已经拉满了弓。公子城心中祷告:“祖宗保佑。”</p><p class="ql-block">华豹一箭射空,公子城心里高兴:祖宗真给力呀!刚要搭箭,却见华豹手快,又搭箭拉弓。</p><p class="ql-block">公子城生气了,骂道:“华豹,你太不要脸了吧!你已经射了一箭了啊,不让我还手咋地,讲不讲点规矩?”</p> <p class="ql-block">华豹一听,对哦,我已经射过一箭了,再放箭就是“犯贱”喽!顿时羞愧,松手放下弓。公子城放了一箭,华豹中剑身亡。</p><p class="ql-block">本来占上风的华豹,一讲仁义就把命丢了,战也打败了,多放一箭嘛,不就胜利了。华豹会说,战场上也要讲规矩讲礼仪,一人射一箭才公平。</p><p class="ql-block">后人对这类行为不太理解,当事人却以为理应如此。</p><p class="ql-block"><b>《楚归晋知罃》</b>从另外一个侧面,诠释了春秋时的贵族精神。</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97年,晋楚交战,晋国大臣荀首射杀楚国的连尹(官名)襄老,俘公子榖臣。荀首的儿子知罃(罃,音同英)被楚国俘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88年,晋国请求用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的尸体交换知罃。楚国同意了。此时荀首是晋国中军副帅,职位很高。</p><p class="ql-block">楚王释放知罃时问他:“你怨恨我吗?〞</p><p class="ql-block"><b>“两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亦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b></p><p class="ql-block">两国交兵,我能力不足,当了俘虏,您们没有杀我来祭战鼓,让我回去接受诛戮,是您的恩惠,实在是我没有才能,不敢怨谁。 </p><p class="ql-block">楚王问:“那你感激我吗?〞</p><p class="ql-block"><b>“两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囚以成其好。两国有好,臣不以及,其谁敢德?”</b></p><p class="ql-block">两个国家为自己的国家做打算,希望民众得到平安,各自抑制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释被俘人员而结成友好。两国和好,我不曾参与,我又敢感激谁?</p><p class="ql-block">楚王说:“你回去怎么报答我?”</p><p class="ql-block"><b>“臣不任受任,君也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b></p><p class="ql-block">我没有对你心怀怨恨,你对我也谈不上什么恩德,没有怨,也没有恩,不知道该报答什么。</p><p class="ql-block">楚王释放一名被俘的高级军官,来了个灵魂三拷问,你怨恨我吗?你感激我的恩德吗?你以后怎样报答我?</p><p class="ql-block">三个问题都是从楚王和知罃之间个人恩怨的角度去问,知罃的回答,完全不提个人恩怨,而是从国家与国家的角度回答。战争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争的是国家利益。释放俘虏和和谈,也是两国处理国家关系的手段。我个人和楚王之间谈不上怨,也谈不上恩,不存在报恩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楚王问不下去,还追问一句:你总得说说你此刻有什么想法吗?没有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倒像是电视主持人问嘉宾问题。</p><p class="ql-block"><b>“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b>,<b>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如从君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率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至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b></p><p class="ql-block"> 知罃的回答是,“如果我回国,国君追究我战败的责任而杀我,我是为国尽忠,死而不朽。如果我的国君把我交给我父亲荀首,荀首征得国君同意,将我处死在宗庙,血家族耻辱,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国君不杀我,还让我继承宗族的宗子,以后还能在军队中担任职务,带领军队治理边疆。那时如果遭遇你的文武官员,我一定不会躲避,会竭尽全力去战斗,直至战死,以尽一个臣子的责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你的方式。”</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用了好几个谦词,称楚王为君,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自称为累臣——因为还在当俘虏。自己的父亲荀首是晋的大臣,因而在楚王面前谦称外臣,称自己的军队为偏师,称对方的文武大臣为执事。</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贵族礼仪啊。不管什么人,不管心里有气还是有恨,说话要恭谦,尊重对方,礼仪周到。</p><p class="ql-block">原文读起来铿锵有力,充满正气。</p><p class="ql-block">知罃对自己未战死而被俘,是很以为耻的,因此,获释而被处死,自认是以死明志,以死血耻,能坦然接受,故称“死且不朽”。如果回国不受处罚,还能领军,嘿嘿,咱们战场上见真章,决不跟你们玩虚的,一定是以死相拼。</p><p class="ql-block">知罃在要放未放,还在两可之间的时刻,没有对楚王表现出畏惧和害怕,没有恳请楚王释放或者服软,大义凛然,谈的都是国家利益。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春秋贵族精神的另一个侧面,那就是国家利益至上和个人不计生死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春秋贵族精神包含哪些内容?说法不少。我个人认为其<b>核心内容</b>有三:</p><p class="ql-block"><b> 一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b></p><p class="ql-block"> <b>“诸侯立国,大夫立家。”</b>家国一体,家就是国,国即是家。贵族们都是国家的主人,普遍有天然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秦统一六国,贵族们强烈的反抗态度,对秦极度的不配合态度,才能理解六国贵族竭尽全力想“复国”的意愿。</p><p class="ql-block"><b> 第二是勇敢献身精神。</b></p><p class="ql-block">春秋贵族子弟多数从军,从下层军士做起,战场上奋勇向前,战死者不少。所以像知罃这样以被俘为耻,自认获释后被处死也无怨言。</p><p class="ql-block"><b> 第三才是遵从《周礼》,重视教育,重视个人品德和技艺修养。前面讲的讲求战场的礼仪,尊重对手,只是这一层内涵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 宋襄公讲<b>“仁义”</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战争理</span>念,春秋时也属于非主流。司马子鱼在战后就把它逐条驳斥。战争中如同宋襄公这般的绝对是少数。<b>《曹刿论战》</b>中,曹刿参与指挥,齐军击鼓进攻三次鲁军就是不出兵。要按宋襄公那一套,也属于不讲规矩,不讲武德。</p><p class="ql-block">春秋战事频乃,战争次数之多,战争规模之大,在全世界而言也没有没有超过的。战争中奇兵奇计迭出,前面读过的<b>《左传》</b>篇目中,晋假道伐䝞灭虞,秦兵远袭郑,晋兵于殽地形险阻处伏击并全歼秦军,楚军装菜鸟麻痹随军,都属于奇兵奇谋,与宋襄公的战场贵族精神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 随着战事频繁,军事理论也随之发展。<b>《孙子兵法</b>》上说:<b>〝兵者,诡之道也。”</b>用兵千变万化,要用各种方法欺骗敌人,迷惑敌人。这就彻底的否定了宋襄公一类的战争理念。</p><p class="ql-block">秦以后,贵族从中国社会中消失。后世有封爵者,有权贵阶层,和春秋贵族也不能画等号。贵族精神的内涵,特别是爱国热忱、国家主人责任感和勇敢献身精神,还是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近年,对贵族精神的评价多趋于正面,大约是对<b>“造反精神”、“痞子精神</b>”等的反思和否定。</p><p class="ql-block"> 为汉语贡献的成语及经典词汇</p><p class="ql-block"><b> 不禽二毛 不鼓不成列</b></p><p class="ql-block"><b> 声盛致志 亡国之余</b></p><p class="ql-block"><b> 阻隘 重伤(重,重复)</b></p><p class="ql-block"><b> 使归即戮 不知所报 </b></p><p class="ql-block"><b> 无怨无德</b></p><p class="ql-block"><b> 竭力致死 治戎 俘馘</b></p><p class="ql-block"><b> 衅鼓 不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