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是个美好的季节,天气凉爽 气候宜人。小长假第二天的早上,阳光穿过沈阳的晨雾,我带着热切的期待,踏上了俄罗斯🇷🇺海参崴的旅程。经过一夜的行程,第二天转乘汽车赴绥芬河口岸,办理出入境手续。</p> <p class="ql-block"> 通关的过程可有着小小的仪式感,经过长长的排队,进行护照和行李箱包内物品的检验等,一般都需要耐心等待1~3个小时。当脚步踏上这片异国土地时,空气里仿佛都飘着不同的气息——既有海风的咸湿,又带着几分欧式建筑的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的初见:金角湾的蓝色序,抵达海参崴的第一站,便是金角湾。站在高处眺望,海湾像一弯镶嵌在城市间的蓝宝石,岸边的欧式建筑沿着海岸线铺开,红顶白墙在阳光下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亮。横跨海湾的金角湾大桥如银色巨龙,将两岸的风景串联起来,桥上的车流缓缓移动,与湾内停泊的船只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海湾的步道漫步,海风带着微凉的湿气拂过脸颊。路边的长椅上,鸽子在脚边踱步,一派悠闲。偶尔有复古的有轨电车“叮叮”驶过,车身的绿色油漆泛着岁月的光泽,像是从老电影里驶出来的,瞬间将人拉回百年前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城区漫步: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第二天的老城区:清晨,我们走进了海参崴的老城区。东正教堂的金色圆顶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洋葱头造型的穹顶下,信徒们正安静地祈祷,诵经声透过彩绘玻璃飘出来,带着庄严而神秘的气息。教堂外的广场上,有艺人拉着手风琴,悠扬的旋律里混着小贩售卖格瓦斯的吆喝声,热闹非凡而又不失温情。</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观灯塔:这天的上午,我们去了托卡内夫灯塔。这座矗立在半岛尽头的白色灯塔,孤独地守望着日本海,塔身被海风和岁月侵蚀得有些斑驳,却更添了几分故事感。站在灯塔下远眺,海水是纯粹的靛蓝色,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雪白的浪花,远处的海平线与天空连成一片,让人恍惚间忘了时间的流逝。据说,这里是《七月与安生》的取景地,灯塔的孤独与坚韧,仿佛也成了这座城市的某种隐喻。</p> <p class="ql-block"> 第四天告别:带着海风的记忆,最后一天的上午,我们逛了当地的市场。摊位上摆满了新鲜的帝王蟹和海参,摊主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招呼着客人,空气中弥漫着海鲜的腥甜和面包的麦香。这里的巧克力、罐头、蜂蜜、奶粉等食品的包装上都印着海参崴的风景,像是把这片海的味道也装进了行囊。</p> <p class="ql-block"> 离开前,我们再次来到金角湾。夕阳正缓缓沉入海面,给大桥和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边,归航的船只拖着长长的水痕,在湾内投下温柔的影子。有轨电车依旧在轨道上穿梭,教堂的钟声在暮色里响起,一切都像来时一样,却又多了几分熟悉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 通关时回望:海参崴的轮廓渐渐模糊在车流里。这四天的时光,像一场与海风的相遇——我们触摸过它的历史,听过它的喧嚣,也见过它的宁静。那些欧式风格的建筑、金色的圆顶、孤独的灯塔,还有海面上永远流动的蓝,都成了记忆里带着咸湿气息的片段,轻轻一触,仿佛还能听见海浪拍岸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游后感:俄罗斯🇷🇺海参崴,是一个海滨城市,火车站和东正教堂,都是欧式建筑,在市区都很靓丽,景色也非常优美。</p> <p class="ql-block">一次浪漫之旅 留下美好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