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五点刚过,天边还泛着青灰,我们祖孙就从鞍山寰球大酒店出发了。车轮滚滚,一路向南,穿过辽河服务区的薄雾,掠过牛河梁的寂静,终于在午后抵达承德。第一站是须弥福寿之庙,当地人唤它“班禅行宫”。远远望去,大红台巍然耸立,鎏金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一片燃烧的火焰。我们穿过琉璃牌楼,踏上石阶,耳边仿佛响起了乾隆年间六世班禅诵经的低语。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页上的字,而是脚下石板的温度,是风中飘荡的经幡。</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大巴停在避暑山庄的入口。那块写着“避暑山庄”的蓝底金匾,在晨光中格外庄重。走进宫门,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宫殿区肃穆沉静,澹泊敬诚殿前,我站在石阶上,仿佛看见康熙帝在此批阅奏章,乾隆帝在此接见使臣。穿过回廊,雕花窗格间漏下斑驳光影,像是时光的碎片洒落肩头。四知书屋前,几位游客驻足读牌,我也停下脚步,细看那块写着“别柔相济,恩威并施”的解说牌——原来帝王的智慧,也藏在这方寸之间。</p> <p class="ql-block">车行途中,孩子一直趴在窗边看手机,偶尔抬头问一句:“爷爷,那是不是棒槌山?”我笑着点头。果然,远处一座石柱直插云霄,像一根巨人的捣衣槌,孤傲地立在群峰之间。导游说,康熙皇帝当年见它形奇,便赐名“磬锤峰”。我们只是远远望了一眼,却已足够震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时比任何人工雕琢都更令人敬畏。</p> <p class="ql-block">孩子在餐厅打开粉色餐盒时,筷子在红烧肉和青菜间来回穿梭。我看着他,忽然觉得这一路的奔波都值得。旅行不只是看风景,更是陪他一点点认识这个世界。等他长大,或许记不清每一座庙的名字,但一定会记得,那个在承德吃饺子的傍晚,奶奶坐在对面,看着他狼吞虎咽。</p> <p class="ql-block">在小布达拉宫前,我拄着拐杖慢慢往上走。阳光晒在背上,有点暖,也有点累。可当万法归一殿的金顶终于出现在眼前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惊叹。那一片金光,像是从西藏高原飘来的云,落在了燕山脚下。我站在石阶上拍了张照,背景是飘扬的红旗和“辽宁安化”的标识,有点不搭,却又莫名和谐——这大概就是旅行的乐趣:在错位中感受真实,在混搭中体会包容。</p> <p class="ql-block">孩子在古北水镇的街上跑得飞快,手里攥着一瓶水,绿色T恤在阳光下像一片跳动的叶子。我跟在他身后,看他的背影穿过传统屋檐下的光影。街道两旁是红墙灰瓦的店铺,酒坊飘出高粱香,镖局门口还摆着一口大锣。游客跳着脚去敲锣,哐哐的锣声在水镇的胡同里荡漾开来。这里不像景区,倒像一场穿越四百年的梦。</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站在司马台长城脚下。夕阳把城墙染成金色,那一刻,古老与现代悄然融合,没有违和,只有感动。回程路上,车里有人睡着了,有人轻声讨论着古北水镇的风情。我望着窗外飞逝的夜景,想起这两天走过的每一处:山庄的静、寺庙的肃、山峰的奇、水镇的闹,像一幅幅拼图,拼出了一个完整的承德与古北。</p> <p class="ql-block">旅程最后一天,大巴驶过三十家服务区,阳光洒进车厢。孩子靠在我肩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瓶没喝完的水。我轻轻接过,看着他安详的脸,忽然明白:所谓旅行,不是打卡多少景点,而是和在乎的人一起,走过一段有温度的路。那些石雕大象、飞檐翘角、古寺香炉,终会模糊,但此刻的宁静,却会一直留在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整理照片时,翻到一张我们在“避暑山庄”牌匾前的合影。我和妻子站在孩子两边,笑着比出剪刀手。牌匾上的字苍劲有力,阳光正好,风也温柔。这一趟,我们看过了帝王的园林,也走进了民间的烟火;听过历史的回响,也触摸了生活的温度。原来最美的风景,从来不在远方,而在并肩而行的脚步里,在彼此眼中的光中。</p> <p class="ql-block">承德清晨的农贸市场早市,看到比较典型的推车,既可以拉货,又可以摆放所售农产品。</p> <p class="ql-block">打眼一看,好像是南果梨,可卖货大哥却说是香水梨,要比南果梨还甜。不信!</p>